咋留下唱歌的水磨(话说新农村)

14.12.2014  04:45

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因素,必须围绕人来做文章,出思路。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到乡村走走,心中难免不陡然生出两种感觉。

一种感觉自是满心欢喜。农业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家电齐了,农屋新落成或翻新了,沼气用上了,小四轮和小汽车有了,甚至互联网也接通了,农民吃的、穿的虽比不得城里人,但也变得讲究了。

另一种感觉是莫名的纠结。富裕一些地区的村子,常常是大拆大建,让农民集中上楼,阡陌之中,硬生生拔出一些高楼,扛着锄头上楼并不新鲜。如果这些农民新居规划科学合理,则新的村庄风貌也是一道风景。如果没有规划,或者科学规划没有很好贯彻,想一曲是一曲,则这些农民新居建起来后,就多少显得凌乱。

前几天,地方的几位同志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们那里的美丽乡村建设搞得如何如何好。通过城镇化建设,村民都集中上楼了,新农村代替了旧农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我问,农民集中上楼后原有宅基地被复垦为耕地,农民宅基地登记确权怎么办?他们沉默了。

集中上楼的探索和试点,是乡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全新的事物。集约节约农村用地不说,还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从土地建设指标上看,把旧村子推掉,复垦为耕地,然后在新地方建新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不说,还为农村新增了耕地。但问题很多,集中上楼后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是否得到真正的保护;集中上楼的规划建设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规划;集中上楼是在旧有村庄基础上的改造和完善,还是大拆大建,异地新建,把旧村子一推了事?

新农村建设这些年,撤村并村在各地时有发生。因为,深处偏僻的一些村子,特别是一些自然村,在城镇化率每年几乎递进一个百分点的今天,青壮劳力先到城里打工,家属亲眷随后跟去,有的村子甚至只剩下几户人家,这样的自然村不并也得并,不撤也得撤。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村子并不需要撤,也不需要并,但在几乎是“大跃进式”的规划下,强力推进“”,奋力推动“”。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一些村子新生的同时,另一些村子消失了。

建设美丽乡村,肯定不是消灭乡村。推进城镇化,绝不是消灭乡村。新农村建设方针,就是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尊重民意、凝聚民心、激活民智、集中民力,挖掘乡村发展潜力,突出鲜明特色,科学编制总体规划,以规划统领乡村建设,引导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始终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规划干到底。

还要坚持产业推动,统筹兼顾。要牢牢抓住发展现代农业这个核心,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全面发展。通过夯实发展基础,培植优势产业,发展后续产业。通过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条件,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袅袅炊烟,水磨吱吱,是中国人永不褪色的乡愁乡恋。人,始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围绕人来做文章,出思路,乡村建设就永远走在大路上。这样的乡愁,记得住;这样的乡恋,忘不了;那吱吱唱歌的水磨,就留得下。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14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