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春风再起时 山青林茂人富裕

24.02.2016  12:39

本报记者 方春英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2月12日,正月初五,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打绕村村民梁忠于一边唱着《好日子》,一边耕耘着自己的好日子。


梁忠于和其他村民们一大早就在东魁杨梅大观园里忙着种杨梅苗,“这个春天我们把树苗栽下去,两三年后的春天,这里就是一片杨梅林。”宗地镇土质干燥、沙石颗粒大,抓一把土在手上,摊开手掌便从指缝中全部漏下。这样的土,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亩产不到500斤,除开人工、肥料成本,农民基本没有钱赚。但这种松软、排水良好的土质,却适宜杨梅、核桃等经果林的生长。因此,该镇把杨梅、核桃等经果林种植定位为主导产业,在紫罗公路沿线种植,并规划打造“万亩核桃”、“万亩杨梅”2个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目前,宗地镇已完成3千余亩的杨梅栽种,今后的万亩杨梅园将与临近的紫云格凸河景区二期工程连成一片,成为宗地镇的美丽新风景和农民的致富新希望。


地处麻山腹地的紫云自治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目前有贫困村92个,贫困人口11.39万人。如何顺利完成脱贫任务,到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是该县当前面临的最大课题。


2014年,省委、省政府取消紫云自治县GDP考核。取消考核后的紫云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侧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链延伸附加值、农业收入、耕地产出率、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等指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农增收上实现了新突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3124元提高到2015年的6573元。


继续做好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这篇文章,是紫云脱贫奔小康的关键。


该县立足丰富的坡耕地资源和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成立由林业、旅游、园区、美丽乡村等单位组成的旅游生态建设指挥部,在2016年冬春造林时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2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山地特色水果产业。


经果林3至5年就能挂果产生经济效益,在今年提前完成2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2019年就能算出经济账。”   紫云自治县县委副书记范成荣认为,以经果林和景观林为主抓手,统领旅游发展、生态建设、园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紫云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有力的产业支撑。


2014年2月,紫云自治县绿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流转板当镇硐口村300亩土地进行蓝莓种植,当年便产生经济效益,“第一年采收鲜果10.2吨,实现经济收入85万元,2015年采收鲜果23.5吨,实现经济收入165.8万元。还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仅2015年4月到7月,蓝莓种植基地就接待游客5000余人,带动了周边165户贫困户就业。”公司负责人陈鹏告诉记者。


在紫云县2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带动下,绿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将继续扩大蓝莓种植规模。贵州百灵集团也进驻板当镇投资种植3500亩蓝莓,预计3月底前就可完成种植任务。


提前完成2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目标已经明确,重点在于实施。现在正是植树的好时节,紫云自治县各乡镇全面开展植苗造绿,山坡上一片繁忙景象。


退耕还林不是简单地种树,而是以此为抓手,实现‘退耕还林出园区’、‘退耕还林建景区’。”范成荣说,紫云自治县根据12个乡镇各自气候、土壤等特点,对经果林种植进行了统筹谋划,着力打造白石岩乡龙泉五星枇杷园、板当镇万亩石榴园、大营乡“苗圃桂花园”等产业园区。


同时,对园区进行规划升级,把园区变为景区,打造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形成处处有花、有果、有绿的景观带,实现“乡乡有特色、村村有园区、处处有景点、天天有游客”,构建紫云全域旅游和全面脱贫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