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山区升腾起绿色希望

11.11.2015  15:16

——松桃自治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2011年以来,我家10亩山地通过石漠化治理后,每年仅种牧草收入就有3万多元,以前一文不值的石山如今变成了金山银山。”深秋时节,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芭茅村村民刘兴旺站在茂密的牧草中高兴地对我们说。


  “像刘兴旺这样,利用整治后的石漠化土地种草养畜的农户,仅县里的梵净牧业就有100多户。”县畜牧局草地站长吴友松内心也充满了喜悦。


  松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长期以来一直是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瓶颈。“十二五”期间,松桃被列为全国100个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在国家支持下,县里坚持把石漠化治理作为恢复生态和强化产业发展的大事来抓,争取中央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经费3400万元,先后完成了臭脑、黄连、白沙溪、瓦溪等4条小流域治理,共治理岩溶面积181.51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71.9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100%。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得到极大改善,达到了“种草能生,植树能活,栽培作物有效益”的基本要求,并初步实现了保持水土、育树成林、恢复生态、改善民生的目标,喀斯特山区升腾起了绿色希望。


  据介绍,县里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着力石漠化治理产业化、产业化发展生态化的生态经济建设,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突破口,依托政策扶助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优势破解“劣势”,把解决生态问题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把石漠化治理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5年来,仅石漠化治理林业建设投入就达3423.76万元,林业实施面积10.91万亩,经果林面积2.42万亩。其中封山育林面积4.31万亩,造林面积6.60万亩。目前,经果林已初见成效,农民增收明显。


  过去,项目区山上山下都是穷山恶水、裸石薄土,而今通过石漠化的有效治理,草地植被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呈现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旺”的崭新面貌。


  为了让山区贫困群众摆脱严重石漠化带来的苦日子,松桃自治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来解决农民生计问题,5年时间共建设草场5.19万亩,建设栅圈1.83万平方米,购买饲草机械302台,建设青贮窖0.59万立方米。通过石漠化治理后开发的黔东草海效果十分明显,很多群众成为养殖专业户,从实施规模养殖中尝到了甜头,实现了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项目区努比亚牧业采取“10+1”模式,按照“六统一”管理标准,带动农户发展努比亚种羊,确保种羊回收价每只1400元以上,已带动的736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养殖增收4万元以上。梵净牧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模式,按照“四统一”管理标准,带动农户发展肉牛养殖,户均养殖10头以上,由公司统一回收,以保护价支付农户代养增重数量,确保200余户农户户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德康牧业采取“公司+家庭农场”模式,按照“七统一”管理标准,带动农户发展生猪,户均年出栏生猪600头以上,确保每头生猪不低于150元代养费,实现户均年养猪增收9万元以上,现已建家庭农场38个。绿丰牧草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户种植牧草,确保每公斤牧草0.4元以上,每亩至少收入3000元,已带动农户1000余户。


  县发改局负责人介绍,石漠化治理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思路,主要依托项目的带动,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目前,通过项目的整合实施,已成功打造省级农业园区一个,入驻园区企业20个,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个,规模(500万元)以上企业4个,农民合作社28个,家庭农场7个,养殖大户22户。


  5年来,松桃以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切入点,全面提高水利水保服务发展的能力。截至目前,项目区共投入石漠化治理水利水保资金1326.40万元,共建成各类水利水保工程4项。其中机耕道累计37.94千米,人行便道累计26.77千米,引水渠累计13.95千米,小水池累计219口。通过石漠化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群众基本改变了肩挑背驮的境况,水的利用率明显提高,粮食产量亩均增产130公斤以上。


  随着石漠化综合治理各项举措的有效实施,松桃自治县石漠化地区群众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较大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7.31%,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均达到了生态县建设指标要求。水土流失明显减缓,当地群众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石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贫困群众的收入也有了明显的增长。


        (通讯员 黄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