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喀斯特申遗成功 盘点贵州三处世界自然遗产

24.06.2014  11:39

贵阳网讯 2014年6月23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以云台山为代表的施秉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的组成部分“申遗”成功,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达到三处。

荔波喀斯特

2007年6月27日,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荔波成为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荔波喀斯特是贵州高原和广西盆地过渡地带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观是锥状喀斯特,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多个标准。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演化与递变;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代表了大陆型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和生物生态过程,是研究裸露型锥状喀斯特发育区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试验场所;区内9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其中主要是水族、瑶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

赤水丹霞

2010年8月1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同意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共同申报的“中国丹霞”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赤水成为贵州省继荔波喀斯特之后的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和火山地貌一样,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地貌之一,不仅记录了地貌发展的地质过程,也印证了大陆演变的历史。贵州赤水丹霞处于中国最大的丹霞分布区,亦即中国最大的红层盆地四川盆地的南缘,是青藏高原在新构造运动中快速隆升影响下,贵州高原和四川盆地差异性抬升与多种外动力综合作用的产物。赤水丹霞提名地核心区面积273.64 平方公里,是中国丹霞提名项目中面积最大的丹霞景观,是地貌结构分异明显的纯砂岩的高原峡谷型丹霞,是构造抬升初始发育的青年早期丹霞,是保存完好的典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流水作用形成的“千瀑之地”丹霞,是森林覆盖率超过90%的原生态“绿色丹霞”和“覆盖型丹霞”;“丹山-碧水-翠林-飞瀑”,大面积的古植被和高达2359种的动植物物种、丰富的地方特有种和珍稀濒危动植物,这些均成为赤水丹霞最独特的特征。

施秉喀斯特

2014年6月23日,由施秉云台山、广西桂林喀斯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和广西环江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拓展地)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云台山为代表的施秉喀斯特成为继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之后的贵州第三处世界自然遗产地。

位于施秉县北部的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总面积282.95平方公里,完全包含在云台山景区、杉木河景区及杉木河水源涵养区内,生长着珍稀植物近400种,珍贵动物近100种。施秉喀斯特是在古老的、相对不可溶的白云岩上发育了典型而完整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以峰丛峡谷喀斯特最为典型,是全球热带、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最为典型的范例。世界自然遗产联盟的专家考察云台山时认为,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具有“全球唯一性”和“不可比拟的自然美”。(本网记者 赵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