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友同志在2015年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30.03.2015  15:04

3月10日,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会在贵阳召开。省委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兴友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现将杨兴友书记讲话全文发布,供广大农业农村工作者学习、参考。

把握“富、学、乐、美”内涵

建设贵州美丽乡村

        ——杨兴友同志在2015年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2015年3月10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省农委今天召开这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部署会酝酿已久,可以说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键的会议,会议的核心内容杨处长讲得比较全面,也贯穿了很多我的思想和观点,请各位同志按杨处长的要求下去抓好落实。

各市(州)包括两个省直管县的分管领导和参会的同志态度端正,发言认真,会议之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大家在交流发言中有很多亮点,有很多创新,有很多独特的见解,都可让我们在座的同志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推进工作的目的。根据同志们的发言,认为有以下五点值得肯定。

一、各市(州)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和省政府提出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远谋近施,综合施策,把新农村建设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方面,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各地党政重视,尤其是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部门积极负责,群众参与度高,社会踊跃支持,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可靠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更有强力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推动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三、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千方百计地整合资源,创新投资体制机制,疏通资金投入渠道,也就是刚才遵义市的同志解说的“多根管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根管出水”的资源整合模式,用较小的投入撬动了民间资金,达到了以一换十,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强力推进了我们的新农村建设。

四、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极大地丰富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内涵。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从过去的“四有五通三建三改”拓展到了“六小”,即小康水、小康路、小康电、小康寨、小康讯、小康房的建设。调动了各部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变过去的单打独斗为相互配合、集团作战。

五、坚持四在农家“”字当头。依托我省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使中央的精神在贵州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可以说,无论是我们贵州人看贵州,还是外地人走进贵州,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们贵州日新月异的农村变化和发展。看到最漂亮的是农村的房子,笑得最开心的是我们农村的农民。将田园变成了公园,让农区变成了景区,让农业变成了欢乐的职业,将劳动变成了运动,将自己变成了富有尊严的群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些历史对贵州的嘲弄的标签已被一张张逐渐撕去。贵州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城乡分离正向城乡统筹和城乡融合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结合今天开的这个会,我想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这个工作,从感情上、理论上及思想认识上和大家来提几点。“四在农家”工作在贵州已经开展了14年,从2001年在余庆县发端,当时我在余庆县任副书记,分管农业农村工作,主导并实践“四在农家”,所以说算始作俑者,因此,对此项工作很有感情,也有不少体会,谈点认识来与大家分享和共勉。

第一,要吃透中央精神,要把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和贵州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坚定“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我在基层调研时,发现有些同志对此项工作并不是充满信心,有些同志认为抓的时间长了,有些疲了。2015年中央1号文件,在第12页第三大问题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对新农村建设写了六条。50年代,毛泽东同志对新农村建设就专门出台一个农业60条,把打苍蝇老鼠都写进去了,那个年代抓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山塘筑坝建水库和水利渠道建设。没有毛主席抓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至少红旗渠建不起来,大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树起来的。当年毛主席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天,中央当然就应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了。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和意义,今年的中央1号文中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标题是:“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文件中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文件在这一部分,着力从六个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比如第15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调水、电、路、讯、广播、电视、宽带普及和危房改造,也就是“四在农家”里面讲的“五通”。十多年来,“四在农家”的基本内容始终没有变,只是在不断拓展。第16条“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讲的是让广大农村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与“学在农家”是天衣无缝的结合。第17条“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政府是引导,农民是主体,国家不能大包大揽。文件特别强调“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大规模撤并村庄、大拆大建”,这句话非常重要,非常有针对性。我们抓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好高骛远,一定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真正实事求是。第18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这也是“四在农家”最初提出的“创新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群众自筹、社会赞助”的投入机制。这与我们当初的想法是一致的。第19条“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整个这一章讲的都是“明理知耻、崇德向善”,除了环境美、行为美,还要心灵美。心灵美讲的就是我省倡导的“五心”教育,即:把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第20条“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这就是赵克志书记说的,要建设好农村三支队伍:乡镇党委书记、农村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

今天我在这里专门讲到中央1号文件的目的,就是要让在座的各位同志,特别是分管新农村建设的同志,要将思想统一到省委关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提法上来,这项工作是我们广大农民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创造的一个品牌,一个属于我们贵州自己的品牌,不是专属于某个市(州),这个观念大家要改变。

第二,把握富、学、乐、美的内涵,全面系统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是以“”推动发展,以“”提升素质,以“”倡导民风,以“”展示文明的建设项目。首先,以“富在农家”增收入为基础,才能不断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习总书记说过:“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富在农家“是农民群众从事一切农村经营活动,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目的。历史上的古人都讲:“天下顺治在民富”,先进思想家在思考民富的思想,开明的政治家在追求民富的政策。关心民富,造福民众的崇高理想和实践在那些开明的政治家中都体现的非常明显。古代墨子讲:“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些都道出了人类文明之旅不断向前推移的一种动力。所以说富、学、乐、美它们是循序渐进的,“”是基础,“”是前提,“”是动力,“”是最高追求。要富裕农民,就要抓好“六项行动计划”;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缩小与城市人的差距;就必须健全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必须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必须保持农产品获利的价格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要集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要坚决支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景观的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等等。

二是以“学在农家长智慧”为前提,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学在农家”是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知识贫困是精神贫困之源,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中央要求,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省委提出“9+3”和“普十五”等政策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都要认真抓好。除此以外,要引导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学政策、学市场经济知识,“学在农家”就是“官逼民智”。

三是以“乐在农家”为精神动力,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民的生活快乐起来。快乐无边无形,它是一种状态,轻松愉悦的状态,自由无羁的状态。白居易说过,“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南朝范晔更是表述到:“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说的是当政者应当给人民群众创造快乐。现在,我们大部分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单调乏味,他们多么想跟城里面的居民有着一样的快乐,但是条件不允许,这就要我们去创造,快乐是人创造出来的。

四是以“美在农家”展新貌为最高要求,不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总书记说:“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们国人通常认为在一般的真、善、美之上有更高的审美层次,即至真、至善、至美。这种对至上之美的追求,成为历代文化的最强音。弗洛伊德讲:“美的享受是一种感情的、特殊的、温和的陶醉性质,美并没有明显的用处,也不需要刻意的修饰,但文明不能没有它。”所以,我们要求“四在农家”在创建过程当中要打造美的环境,要塑造美的心灵。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美的环境,就是要注意规划选址要美,规划选址要因地制宜,即是要顺应天时,巧借地利,促进人和。特别是那些湖光山色、峰峦叠嶂、亦晴亦雨、杨柳丝丝、春风唤起的地方才有灵气。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人杰地灵”、“俊采星驰”。毛主席关于虎踞龙盘今胜昔中的“虎踞龙盘”,就是说南京的选址选得好,所以说选址非常有讲究,至少不能占基本农田。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对农村居住环境的向往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追求。清代林牧在《阳宅会心集》中说:“村乡之有树木,犹如人之有衣服,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苦热。”讲的是森林生态的重要。搞新农村建设,不光要搞村庄建设,还要栽树木,要培育风水林。有了这些树,要教育农民不能乱砍,要保护传统村落。同时,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地方不尊重农民的意愿,超越现实,强迫命令。现阶段农民群众不成熟的民主意识以及沉默的习惯,也就助长了一些干部“将政绩刻在地球上”的热忱,其共同之处是希望用国家的权力为农民的劳作习惯、生活方式、村容风貌、文化习俗、世界观带来巨大的、乌托邦式的变化。其次,决策上走出误区,有些同志喜欢以城市人的观点和思维来进行村庄整治。城乡是有差异的,著名的规划学家英国的霍华德曾说:“城市和农村就像一对夫妻,而且不是夫妻也要把它们结成夫妻。”也就是我们国家提到的: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持城市。所以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生活质量方面的差距,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绿色生态的让城里人向往的新农村,让农民过上让城里人羡慕、让乡下人自豪的健康新生活。最后,形式主义片面的追求政绩,只求外部好看,不求内涵丰富。

第三,我们在抓“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坚持一些原则:

一是尽可能保持乡村原有的地理形态,维持基本的自然资源,不改变村庄的自然肌理。二是保护农民群众在生活与生产及其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三是保护和尊重村庄文化遗产,保持和留下乡愁。四是保护基本农田、湿地、水源地、生态用地。五是抓好“六个结合”。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与农村危旧房改造结合起来;与扶贫生态移民和地质搬迁结合起来;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结合起来;与保护古村落和评选名村结合起来;与国家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红线与林业划定的9条生态红线结合起来;与“六项小康行动计划”结合起来。

抓新农村建设,我就提这些,让我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志们来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