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

04.06.2014  21:09

一、概况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它是由分散在祖国各地的,来源不同而又共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多种民族成份联结起来的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主要是元朝东来的中亚各族人和波斯人、大食以及汉人、蒙人、回鹘人等。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回族有18.48万人。占全省人口的0.53%,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47%,回族移居到贵州,有几个历史时期。宋宝二年(1254),回族随元军进入贵州,明清时期,有大批回族军人、商人进入贵州。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明显地表现出“大分散”和“小集中”的特点。贵州回族大多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

贵州回族住地环境差别极大,各地回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回民根据自然条件,发展起多种经营,其中黄梨和苹果比较有名。黄梨过去人们称“昭通梨”,产地在威宁自治县的回民聚居地带哈喇河。这里地处高山河谷,紫外线强,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种植果树含糖量高。黄梨肉色雪白而细嫩,皮薄而化渣,汁多而香甜,远销重庆、成都、广州等城市。苹果,产地也在威宁自治县,苹果皮薄体大,汁多渣少,性脆而味甜,外表光滑,含糖量为12%左右,并含有适量的酸性物质和维生素C,久贮而质不变,1980年在陕西苹果鉴定会上,名列前茅。

 

二、文化和风俗习惯

清真寺   也叫“礼拜寺”,是伊斯兰教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培养宗教继承人的场所。一般由礼拜大殿,经堂教育讲堂,宗教职业人员住室、淋浴室等组成。礼拜大殿背靠西方,中间设有壁龛,用以指示礼拜的朝向。右侧有讲台(敏拜尔),举行聚礼等仪式时,阿訇站在上面发表“呼图白”(即宣教词)。清真寺也是为穆斯林群众主持婚、丧、嫁、娶和纪念亡人已故先贤集会的地方,不仅是穆斯林精神生活的寄托地,也是穆斯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丧葬   回族的丧葬仪式,崇尚“葬唯从俭”的精神,其特点有三,即土葬、速葬、薄葬。土葬是不用棺椁。为亡人洗大净后,穿上“卡凡”,举行殡礼,抬往墓地,放入坟坑,解下腰上系的带子即可。速葬是最多只能停尸三天就要埋掉,一般是早上死晚上即埋,头天死第二天即埋,体现“入土为安”之意。薄葬是无论死者是什么人,不分贵贱贫富和社会地位高低都是同样礼仪,且不陪葬任何物品。

节日   传统节日多与宗教有关,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开斋节,就是在伊斯兰教的九月,要斋戒一个月,以锤炼自己,敬畏真主,斋戒月中每天自破晓至日落都不饮不食,叫做“封斋”或“把斋”。斋戒满了一个月就寻看新月,见新月的第二天为教历的10月1日,即为开斋节。是日要庆祝斋功胜利完成。古尔邦节也叫“忠孝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即到麦加去朝觐期的最后一天。圣纪,是穆罕默德诞生纪日,时间是伊斯兰教历每年的3月12日,节日那天,一般主要是举行各种形式的聚会,宣扬穆罕默德的高尚品德和宣讲他的伟大功绩。

饮食   不吃自死动物,不吃动物血液,不吃猪肉,不吃非念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牲禽,禁饮酒。

 

三、语言文字

贵州回族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一般是汉语汉字,但在宗教活动上则是使用阿拉伯文经典。民族内部交往中,也保留着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其他经营生产的食品包装上和所开设的清真餐馆招牌上,一般都写有阿拉伯文字的语句,以示此等食品或餐馆系回民所经营。此外回民出生后不久,要请阿訇为之取一个阿拉伯语的名字,称为“经名”,“经名”大都是伊斯兰教古圣先贤的名字,男孩、女孩各有专用的“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