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滇桂黔部分极贫村寨见闻

10.02.2016  11:38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我要脱贫”意识增强

  记者走访部分贫困户,采访多名村组干部、驻村干部、乡镇干部等了解到,经过宣传、动员、引导,极贫地区群众“等靠要”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要脱贫”的积极性、“我能脱贫”的信心逐渐增强。

  在一系列的帮扶下,曼班三队的村民面貌比以前有了明显改观。小孩子大多穿上了衣服,不再像以前一样光屁股,几名在校生也穿上了干净整洁的校服。

  时值冬季,曼班三队田地里绿油油的玉米苗十分引人注目。1月中旬,在驻村工作队队员指导下,曼班三队集体种植了35亩冬玉米。以往冬季闲置的田地里覆盖上了地膜,玉米苗从地膜里钻出来,已经长了十几厘米高。“村民以前不会种冬玉米,以后学会了每年就可以多收一季。”驻村工作队员欧书成说。

  “村子的变化太大了!”曼班三队村组长扎坎坐在自家沙发上说,往年这个季节,村里人很少有人出去干活,今年大多数人都积极主动参加劳动,“以后就跟着工作组干,全村人一起发展!

  广西都安县隆福乡副乡长卢胜说,一年前,乡政府工作人员到龙母屯时,发现一些村民甘于贫困,满足于现状,年纪轻轻不愿与外界接触。针对这一现象,去年乡政府工作人员每次进村入户,都劝他们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这些外出的人主动脱贫的意识明显增强。

  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蒲洞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大幅提高。目前,全村已经种植有机黑米200多亩,建立茶叶基地300余亩,种植青钱柳1000多亩。

  黎平县委书记王茂才说,以前老百姓思想上对脱贫没有信心、没有手段、没有能力,县里采取“扶志”与“扶智”并举,通过“干部创事业、群众创家业,干部带着群众创家业”的方式,加快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盼增强发展后劲 望加快脱贫致富

  记者去年在一些边远极贫村寨地区采访时发现,部分村干部、贫困群众对“2020年脱贫摘帽、建成小康社会”信心不足。然而,1年多来,随着交通、水利等基础条件的改善,他们越来越看好家乡的前景,增强发展后劲成为他们新的期盼。

  贵州黎平县蒲洞村村民吴龙庆在浙江打工10多年,以前一直以为老家不会有啥大的发展,这次返乡后,村容寨貌的改变让他喜出望外。“外面再好,不如老家好。”吴龙庆说,他看好村里的发展前景,决定在家创业。

  广西都安县葛家村龙母屯至今尚未通路。去年3月,记者前往龙母屯时,三四公里的山路几乎全是悬崖,狭窄处只够放脚,双手须紧抓岩石以免落下近百米深的悬崖。如今,这段崎岖的山路已开出两三米宽的路基,尽管路面堆满大大小小的石块,但已不甚危险。

  “过完年,我想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村民们一起将路修通。”都安县葛家村副主任蒙剑英说,由于通往他家所在的龙母屯至今没有通车路,屯里连一辆摩托车都没有。

  据西双版纳州扶贫办的基层干部介绍,曼班三队“直过民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以全村重新规划,项目涉及产业开发、基础设施、素质提高、社会事业、安居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曼班三队的群众,能加快融入外界社会,早日脱贫致富。”曼班三队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李伙保说。

  蒲洞村一些准备返乡创业的群众表示,国家在路、水、电、房、产业发展等“硬件”方面给予了很多帮助,希望能继续能在贷款的额度、利息、期限等方面再进一步加大扶持。“相信再过几年,我们‘蒲洞’村能成为黎平县的‘浦东’!”蒲洞村村民杨胜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