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奉献而精彩 记全国劳模韦成刚

25.04.2016  16:22

人生,因奉献而精彩

——记全国劳模、“最美基层干部”韦成刚

    新华网贵阳4月25日电(通讯员刘现虹 卢维 姚福进)麻山腹地山茫茫,打边河畔柳依依。近日,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松山镇同心村狮子寨,全国劳模、“最美基层干部”,贵州电网公司安顺紫云供电局松山供电所配电班配电线路维护员韦成刚成了“名人”,吸引了中央、省、市25家媒体关注。获他资助的小朋友向笔者讲述眼中的“韦伯伯”,曾经教过他的老师向笔者讲述当年的学生韦成刚,村支书、主任向笔者讲述一心为村民做好事的韦成刚,村民向笔者讲述教会他们养猪、热心助人的“抄表哥”。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人感动。

    30多年来,他把感恩乡里、回报社会融进自己的血液,把让乡亲们“告别穷日子过上好日子”作为不变的追求。

    建“同心桥” 圆村民梦

    格凸河旖旎的山水风光让人神往,支流打边河养育了山区村民。在贫困的大山深处,这条大河却似鸿沟,隔裂寒门学子求学路。每逢大雨,暴涨的河水把村子一分为二,孩子们上学只能绕行5公里山路。

    “修桥是我们这里几代人的心愿!”韦成刚站在即将竣工的桥头上说。

    心愿如影随形。2013年,经济条件有所好转,韦成刚着手打边河修桥事宜。设计、核算、筹资……一遍一遍计算着,夜深人静时他总坐在桌旁勾画着平生梦想。

    平时节约的工资和搞养殖攒下来的钱,一笔笔投入,共计6.8万元。他怀揣着这笔钱,义无反顾点燃梦想。“当初以为6.8万元是巨款,没想到修完3个桥墩就不够了!”韦成刚说道。 2014年12月,这座承载着村里几代人梦想的“同心桥”正式开工建设。2015年4月,这座宽约4米、高约5.2米、跨度33米的钢筋混凝土桥墩矗立打边河上。

    村民刘顺琴、韦顺民说:“韦成刚自己从小就过得苦,还掏钱帮村里修桥,真的挺傻。”村里人坐看,冒“傻劲”的韦成刚真能让几代人梦想实现?他们不太相信,桥的样子却一天天清晰。

    人们动摇了想法。与韦成刚一起长大的王卫坤说:“听说韦成刚要修桥,我第一个报名参加,这样好的人要修桥怎能旁观。”70岁的杨昌福师傅是一位建桥老师傅,听说修桥,赶紧把广西的活辞了回家帮忙。“我们在外面修桥,一天赚300元,但为了家乡少挣一点也值得。”杨昌福说。韦成刚的举动像一声号令,把村里修桥师傅聚拢起来。

    韦成刚修桥的事不径而走,同事被他的执着感动,在社交圈发起了“我为小桥添块砖”爱心筹款,得到了全国各地100多位朋友支持。在“学雷锋月”,韦成刚和“同心桥”的故事在电网朋友圈得到关注,善款一天天增加。3月30日下午,那座曾一度因资金问题停工的小桥开始续建。

    “现在我手里共有12.8万元,已经投入了7.8万元,我会记好每一笔帐,把善款用好。”韦成刚感激地说。

    “没修桥之前,打边组的娃娃上学很不方便,汛期一到更是危险,必须大人护送。”同心村村主任杨胜方说。“韦成刚给我们修建的这座小桥,虽然是半成品,但我们已结束了淌水过河的日子。现在小桥得以续建,盼了几代人的桥总算有了着落。”当初不相信韦成刚能够修好桥的村民韦顺民感叹地说。

    小桥一夜惊风雨。“我为小桥添块砖”爱心微博和韦成刚的故事在新媒体疯狂转载,点击率达百万人(次)以上。

    吃百家饭 报乡亲恩

    韦成刚皮肤黝黑,身穿一套浅蓝色制服,目光有神,话不多却字句真诚。“修桥是我报恩乡亲的梦想,我只做了平凡的小事,没想到得到大家关注。”43岁的韦成刚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向全国的笔者朋友讲述他的故事。

    “你把全部家当拿出来建桥,家里人不反对?”笔者问道。韦成刚加重了语气说:“这是我父母的愿望,也是我打小的愿望。

    1973年,韦成刚出生在同心村狮子寨一个普通苗族家庭。在村里他家是最穷的困难户,因父母双双残疾,家里的地基本处于撂荒状态。忍饥挨饿成了韦成刚抹不去的童年记忆。靠当地政府救济和“东家一碗粥、西家一碗饭”,他和弟弟得以成长。

    “同心村生产队队长和施光林老师为我垫钱交学费的事我一直记在心里,没有他们我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上学。”遗憾的是,家里太穷,读到高二时他选择了辍学务农。

    听到韦成刚要建桥,弟弟、弟媳跟着慷慨解囊。年迈的母亲说,桥修好了,可方便同心、摆纳、牛场、摆羊4个村村民做农活、出行,这是一份报恩。

    “听说你把女儿上大学的钱都拿来修桥了,女儿怎么办?”笔者们担心地问。“不妨,现在读大学有助学贷款。人总得有点追求,许多人说6.8万元可以在县城买套商品房了,我却觉得修桥是感恩乡亲们必须做的事,没有乡亲们就没有我的今天。”韦成刚坚定地说。

    “修桥可以号召村民集资,你为何不这样做?”笔者问道。“乡亲们并不富裕,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韦成刚说。当得知要修桥,村民班游达老人曾拿出500元钱说道:“孩子们回家过年,这是他们给我的小用钱,你拿去修桥吧。”韦成刚拒绝了。“我原以为花不了多少钱,谁知才修了一半就没有钱了。”韦成刚心怀内疚地说。

    为发挥通行作用,韦成刚在钢绞线铺就的桥面上铺上木板。尽管还没有护栏,但不影响行走。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过桥,村民们背着化肥通行桥上。同心村村支书梁启高很感激这座“半成品桥”,他说:“韦成刚在为村里操心,娃娃上学读书不用大人护送了。

    最近,同心村附近的摆羊村有10个学生转学到小牛场中心小学,校长王建勇说是“同心桥”给学校增加了生源。如今遇到雨天,家长不用再往返接送孩子,老师不用再护送学生过河回家了。村支书梁启高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一座方便过河的桥,一座孩子通往未来之路的桥,一座村民同心致富的桥,更是一座饱含报恩情怀的桥。

    反哺乡里 带民致富

    韦成刚倾尽家当建桥,外人的评论:一个小人物想干成大事,不简单。

    相熟的村民和同事却不这么认为,这个穷娃从辍学后到当上村里副支书,再到现在成为抄表员、全国劳模,30多年来一直在报恩:创办科技图书室、带村民搞“立体农业”、修公路、绿化河岸、改善河道……

    1997年,韦成刚当上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乡亲们修了7公里的沙石路。2002年、2003年的一场大水,让村民们损失惨重。他看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于是,他买来柳树、李子树、桃树种在河的两岸,加固河堤,请来师傅清淤河道。2015年7月得到县农业局水产所的支持,在打边河中上游投放20000尾鱼苗,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他说:“家乡的自然灾害多发,改善生态环境,乡亲们才有致富的希望。

    在这期间,韦成刚当了村里的副支书、副主任,带领乡亲们发展立体种植养殖。“我的处境比别人困难,我必须比别人学得多、想得多。”韦成刚先后到县畜牧部门学习生猪养殖、水稻养鱼、人工配种,用学到的知识自主创业并传授给好学的村民。先后组织60余人到外面打工学技术,他带的人有的现在已经自主创业并当上了老板。

    “韦成刚以前就帮村里做了不少事。”村主任杨胜方说。早在2000年,头脑灵活的他就开始尝试应用科技知识搞立体种植养殖。他大力发展杂交油菜、烤烟、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摸索推广稻田养鱼和二元杂交母猪养殖,当年经济收入就达10余万元,成了麻山腹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可就在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2003年,韦成刚妻子却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韦成刚带着妻子四处求医治病,家里的积蓄也所剩无几。2009年妻子故去,他独自带着一双女儿。

    当时,同心村的农网改造还未开展,一次发生的停电事故让韦成刚意识到电力保障的重要性。“2008年百年难遇的凝冻天气中,我看到了电力人为老百姓服务的精神,我被感染了,他们顶着严寒为老百姓换回光明让我十分感动。”韦成刚说。2010年,紫云松山镇供电所招考抄表员,他毅然选择成为了一名基层供电抄表员。

    韦成刚负责27台变压器覆盖的8个村1332户人家的电表抄送和维修,因为村民居住分散不集中,韦成刚每月有20天都在抄表的路上。不管是村民的电表坏了还是灯不亮了,只要村民一个电话,韦成刚总是随喊随到,他的工作不但得到当地村民们的好评,还得到了南方电网安顺分公司的多次表扬,并于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韦成刚平时的工作有多尽职很多人无从得知。他的同事易开佐却给笔者讲了一个有关胶鞋的故事:“我和他共事4年了,他已经穿坏20双胶鞋,农村一双胶鞋一般穿半年,你看他走了多少路。

    “电力作业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有半点马虎。有时也有冒着大雨修表的时候,有高空作业的时候,虽然辛苦,但我很快乐。”韦成刚高兴地说。“你现在做抄表工一月才二千多元,你怎么看投入和收入?”笔者问道。“喜欢的行业不一定看待遇,乐意干就行。”“现在在开展‘两学一干’的学习,我是共产党员,要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家乡好是我的责任。”韦成刚朴实地回答。

    韦成刚过硬的业务能力在乡亲们心中有口皆碑。2013年,韦成刚在检修线路中,发现电流的声音不对,于是他顺着线路寻找原因。当他找到故障时这户村民的房子正在被浓烟包围,而村民还未发现,一家人正在吃饭。于是他迅速断掉电源,采取措施,自己跑到烟雾中为村民抢回了几千元的损失。他的老师施光林说:“有一次我们正在吃村民的喜酒,不料断电了,村民们迅速打‘韦抄表’的电话叫来‘救场’,十多分钟,他便来帮助解决好了。”“韦抄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在四乡八寨传开了。乡亲们不光是用电的难事找他,就是外出打工的听说有“韦抄表”照顾都放心地外出,因为韦成刚会为家里的老人做他们不能做的事。

    30多年的报恩路,韦成刚凭着一份执着和坚守一路走来,成为贵州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贵州省农村拔尖乡土人才、第三届贵州省杰出青年、贵州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基层干部”等殊荣。

    筹备网店 “黔货出山

    “作为一个紫云本地人,我知道紫云有很多的土特产,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市里的人和外地人都驱车来紫云带,我就想,别人来带不如我们送出去。”韦成刚指着放在办公桌上的茶叶、红芯薯、火花冰脆李、金刺梨、林下土鸡蛋等产品说。他正在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他利用在乡里抄表的时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各家各户的土特产品以及农产品进行收集,统一包装,通过互联网将黔货送出大山,也为乡亲们找条永续发展之路。

    由于切合实际,韦成刚的想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安顺市供电局在紫云松山供电所成立了“劳模电商服务站”,由供电部门和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协议,对紫云的土特产品进行销售,以政府部门提出的“互联网+”的模式,真正助力“黔货出山”。

    “我们虽然叫做‘电商服务站’,但是我们做的工作不止是电商服务。”韦成刚说。服务站在为老百姓提供电商服务的同时,也为老百姓提供电力服务,只有用心服务百姓,才能真正“点亮”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灯”,走出一条精准扶贫之路。

    韦成刚是麻山电力人杰出的代表,是一位心怀责任的“暖男”。从“抄表哥”到“修桥哥”再到“网店哥”,他的身上彰显出全国劳模的一种人文高度,更彰显出“最美基层干部”的朴实风采,是广大干部学习的楷模。

    

[责任编辑: 实习编辑赵汇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