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园区新景:念好“山字经” 种好“摇钱树”

21.08.2015  18:35

    园区建设 实现“四个同步

    1

    财政资金整合和社会投入 同步增长

    2

    农业农村农民 同步发展

    3

    一二三产业 同步推进

    4

    基础支撑与产业发展 同步推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各地认真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加快培育新型主体,构建品牌市场体系,着力打造农业园区升级版,引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建设,助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 七星关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毕节珍好”进都市

    截至目前,七星关现代农业园区已入驻11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推广新品种43大类81个,解决农民就业546人,2014年园区产值达5.8亿元,园区周边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区平均水平增加2417元。

    园区着力发挥涉农企业“第一车间”的作用,依托贵州星丰农业蔬菜种植,依托伍坪养殖小区的鸿达牧业、兴泰达牧业、天和养殖、海琪牧业等生态养殖,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打造绿色安全的城区“菜篮子”和“肉架子”。

    七星关区每年设立5000万元基金,对园区企业发展产业、创建品牌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扶持;同时,整合项目资金,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功能;依托乡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引导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推进园区企业集约经营土地。

    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业股权众筹等组织模式,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通过园区建设带动群众增收。

    城区碧阳街道大兰村和朱昌镇伍坪村“两委”牵头,大兰村委会出资51%,组织该村拆迁户和失地农民用征地拆迁款出资49%,通过入股方式组建鸿达牧业有限公司,在园区伍坪村投资创办现代化蛋鸡养殖场,解决就业108人,实现了大兰村失地农民投资增收、企业驻地农民就业增收和两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富村”帮“穷村”良性互动、跨区发展、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通过招商引企入园带动,实现周边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学习先进种植管理技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如引入星丰公司入驻园区,建成大棚蔬菜基地,带动2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现已实现42户脱贫。

    积极扶持培育园区主体,加强与省内外优强企业的对接,成功引进星丰农业、中南园艺等省外优强企业,帮助泰丰农业、鸿达牧业、兴泰达养殖等本土企业与外地企业对接,互通技术和市场,并聘请知名专家为园区首席技术顾问,健全园区科技服务体系。

    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加强与深圳罗湖区、重庆渝中区等对口帮扶单位联系,促进园区企业与大城市消费市场对接,部分农产品与深圳市新一佳超市集团实现了“农超对接”,把“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品牌卖进大城市。

    ■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

    红心猕猴桃网上俏

    截至目前,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产业规模达7.15万亩,红心猕猴桃是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园区总产值达6.37亿元,培育和引进企业18家,从业人员达1.6万人。

    水城县把园区的产业建设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确立“三个结合、六个有”的发展思路,即与优势主导产业结合,与地域文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做到有产业、有规模、有市场、有品牌、有企业、有效益。

    为此,该县探索建立了“政府+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的“5+N”模式,并建立银证+银园+银企的合作模式,目前已与水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达成每年1亿元的融资协议。

    依托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贵州科学院山地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做好技术人才培训,建立猕猴桃科研所、猕猴桃种质资源圃,研发新品种。此外,借助水城猕猴桃获得的国家级殊荣和雄厚的省内基础市场,嫁接淘宝、京东两大电商,推动“黔宏”“凉都红心”走向全国。

    截至2015年5月,园区整合建设资金3.9亿元,完成主干道建设162.5公里,机耕道建设39公里,生产便道20.6公里,沟渠(含管网)建设233.5公里。

    建设产学研基地600亩,完成了百亩垂钓池、观光旅游接待中心、巴郎庄园、猕猴桃科研所、旅游接待停车场建设,启动冷链物流、特色旅游景区——半方塘建设。

    ■ 息烽县红岩葡萄种植示范园区

    带动农民1.36万人

    截至目前,息烽县红岩葡萄种植示范园区完成投资1.66亿元,完成高标准种植基地3.46万亩,入驻企业8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总产值2.29亿元,销售收入1.24亿元;带动农民1.36万人。

    息烽县整合财政、农业、交通、水利、林业、住建等部门资金1.06亿元,实施项目112个,重点打造红岩葡萄种植示范园区综合体,使园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配套功能不断健全、村容村貌更加美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整体形象不断提升。

    该县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聘请专家组成红岩葡萄园区专家工作站,配备县镇农技人员125名,园区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省水利厅支持1000万元,实施了现代山区水利试点工程,建成红岩拦水堰1座、铺设管道4.45公里、修建河岸生产步道2.45公里、安装供水管道12.5公里及供水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省财政厅支持500万元,实施了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成葡萄套袋生产车间、葡萄育苗中心、农民培训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展示中心等。

    同时,通过园区实施精准扶贫,带动园区发展种植葡萄2.8万亩,户均增收1.2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

    ■ 玉屏县油茶产业示范园区

    农旅融合富农家

    目前,玉屏县油茶产业示范园区入驻企业27家,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家庭经营农场3家,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比率达93.2%,主导产业优良品种覆盖率100%。

    玉屏自治县实行“园景结合、农旅融合”,把油茶产业示范园区和茶花泉旅游景区“两园”叠加集中打造。

    该县积极鼓励、引导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油茶,大力实施油茶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发展立体复合农业,从而破解油茶投资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的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油茶整体综合效益。

    园区现有油茶林下套种中药材6500亩,预计年底每亩可产中药材400公斤,亩均产值可达2万元;现有油茶林下养鸡企业、大户3个,年出栏跑山鸡10万羽,年均总销售收入达900万元。

    依托广东温氏集团,采取“公司+代养户”模式,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促进园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大力实施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垂钓、餐饮等第三产业,打造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现有农家乐14家,月均销售收入达8万元以上,摊点户日均销售收入达500元以上。

    今年5月1日,园区现代农业科技馆正式开馆对外营业,5月份累计门票收入达29.4万元,旅游观光、休闲垂钓、餐饮等第三产业已逐步成为园区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