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紧紧围绕“六个坚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28.02.2019  16:20

挪出穷窝天地宽 搬出大山幸福来

——贵州紧紧围绕“六个坚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这两天,全国人大代表、惠水县新民社区支部书记罗应和忙着收集整理搬迁后续服务资料。“就要上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我得抓紧时间了解搬迁户对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建议。

  罗应和从两年前的4间破旧老木房,搬到美丽的移民新区,他直夸党的政策好。

  罗应和告诉记者,一开始,社区380多户人家,只有一辆二手面包车,到今天猛增到160多辆。已有168户自主创业,128人通过社区开办的劳务公司从事清洁、保安等服务性工作,获得稳定收入,全部实现了就近上学、看病、工作。

  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源自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做深做细。

  自2015年12月2日以来,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枪”,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决策部署,以“六个坚持”贯穿始终,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新路,让百万群众搬出大山、搬进幸福。

  截至今年1月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搬迁入住132万人,占“十三五”时期搬迁总规模70.21%,创历史之最。

  “钱从哪里来?”——“量身定制”释放政策红利

  贵州,是全国搬迁人口最多、任务最重的省。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总规模为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

  188万人!规模如此之大,贫困户搬迁第一个难题就是钱。

  ——坚持省级统贷统还。我省成立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统贷统还”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省级政府全额提供“子弹”,地方政府集中精力抓搬迁,并明确搬迁贫困群众自筹人均不超过2000元,切实解决基层政府和搬迁群众负担。

  ——坚持让贫困户不因搬迁而负债。为了帮助贫困户顺利“挪穷窝”,我省实施了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万元,同步搬迁人口人均住房补助1.2万元;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的,人均奖励1.5万元。

  鳏寡孤独残等特困户先由民政供养服务机构进行安置,不能安置的,由政府提供安置房,免费居住。

  贵州还制定了建房标准红线,防止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城镇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自己几乎没花钱,就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安龙县洒雨镇竜金村贫困户穆天学乐得合不拢嘴。他家5口人,按政策规定,全家有10万元住房补助;签订旧房拆除协议,有7.5万元奖励。

  省生态移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各个移民安置点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县城安置的每平方米控制在1500元以内。加上简单的装修,基本做到了贫困户不花钱便可搬进新家。

  搬到哪里去?——城镇化集中安置走出新路

  在贵州一些贫困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脱贫致富更是难上加难。精准落实搬迁对象,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首要前提。

  ——坚持贫困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区域,界定迁出地区域条件和搬迁家庭个体条件,设置11个识别登记程序,以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通过全面排查,摸清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0090个。

  落实了搬迁谁,搬到哪里去?是易地扶贫搬迁接踵而至的问题。

  ——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结合贵州人多地少省情,坚持以经济要素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和县城为主进行城镇化集中安置。

  2017年以来,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全部实现城镇化集中安置。省级层面先后出台了17个政策性文件,从系统工程视角建立和完善城镇化集中安置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城镇化集中安置成为贵州的实践探索和模式创新。毕节市有的安置点规模在1万人以上,最多的达2.5万人,基本上一个安置点就是一个新城区。

  “附近就是小微企业园、教育园区和物流园区,娃娃上学方便,大人就业方便。”安龙县城西安置区的搬迁户杨昌梅告诉记者,搬迁后生活大变样!

  2018年,全省计划搬迁6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1万人,136个安置点已全部实质性开工,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

  ——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从2017年起,所有项目全部由县级政府作为工程实施主体,采取统规统建,保障工程进度,以避免过去安置项目由乡镇实施,点多面广分散、制约资源集约化配置,以及因工作经验和技术力量不足带来的工程风险。

  搬后怎么办?——后续扶持有保障

  “新房,新业,新市民!”住在惠水县新民社区“幸福楼”的搬迁户罗小韦,一口气说出了几个新。拎包入住新房后不久,他就接受了1个多月的社区免费厨师培训,开了社区第一家饭馆。

  “搬迁前,最担心生活没保障。餐馆开业以来,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罗小韦告诉记者,老家在麻山腹地的王佑镇伙塘村,山里土地贫瘠,生活十分困苦。现在家门口就有社区医院、惠民学校,还有扶贫车间等,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他很快变成新市民。

  围绕脱贫抓搬迁,我省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让群众能够实现更好发展。

  ——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精准落实“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精准扶持困难就业人群增收。城镇化安置区就业的难点主要是留守妇女和老年人的就业问题。为此建立了三项保障机制:劳动力全员培训机制、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机制和产业配套机制。

  安龙县把如期脱贫与同步小康结合起来,同步落实“3个1”:即确保每户1人就业,不漏一户;每户配置1亩食用菌产业项目,年增收5万元;每个安置点1所移民夜校,培训生产技能和市民意识。以就业保脱贫、以产业保小康、以夜校助融入。

  为做好搬迁后的“后半篇”文章,今年,我省提出建好“五个体系”: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三是文化服务体系,四是社区治理体系,五是基层党建体系。

  据最新随机入户调查结果,搬迁群众对政策执行满意度为99.38%,住房满意度99.38%,配套公共设施满意度99.07%,后续扶持措施满意度98.14%

  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和社会管理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内涵效应不断凸显,外延意义不断扩大。(记者 赵勇军)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