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7.02.2016  10:01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31日省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实施年度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充满挑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抢抓国发2号文件出台、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构筑“精神高地”,奋力冲出“经济洼地”,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21项指标提前完成,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有望提升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均提升3位,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力吸引外部资源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增比进位、项目观摩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通过打造“5个100工程”等发展平台集聚了发展要素,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促进科技资源聚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文化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城乡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达到10502.56亿元,人均水平接近5000美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分别提高了0.3和16.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存贷款余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突破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变化最大的五年。交通建设突飞猛进,铁路里程达到3037公里,贵阳至广州、贵阳至长沙高铁开通,进入“高铁时代”,高速铁路里程达到701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128公里,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民航进出港旅客人数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水运航道加快建设,乌江基本实现全程通航。水利建设空前加快,开工和建成黔中水利枢纽、夹岩水利枢纽、马岭河水利枢纽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31万亩,解决13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升级换代,“宽带贵州”建设取得突破,贵阳、遵义、安顺实现通信同城化。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最足的五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健全了现代市场体系,壮大了市场主体规模,各类企业注册资本超过2.59万亿元,年均增长41.2%,国有控股龙头企业加速成长,民营经济比重从35%提高到50%。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黔深欧国际海铁联运班列和中欧班列开通运营,与长江经济带各地海关实现通关一体化。创建了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等“1+7”重点开放平台,高标准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酒博会、数博会、茶博会、民博会、世界山地旅游大会等国际性重大活动,大大提升了贵州对外开放活跃度和投资开发吸引力,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年均增长31.3%和49.3%。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贵州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成,500米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加快建设,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5%,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增加到1.5件。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坚守两条底线、生态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争取国家批准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强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营造林2161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82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过50%,施秉喀斯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淘汰落后产能3080万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减少22.77万吨、4.91万吨、2.3万吨和0.3万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贵阳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颁布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启动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市场化保障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全面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8%和14.4%,达到24580元和7387元。扎实推进“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精准扶贫脱贫“1+10”配套文件,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城镇新增就业267万人,是“十一五”的2.8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各级财政投入教育经费2747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稳步推进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实施教育“9+3”计划、中职学校“百校大战”和“四项突破”工程,花溪大学城一期工程、清镇职教城、贵州大学新校区一、二期工程等基本建成,预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77%、55%、20%提高到87.6%、86.1%、30%。卫生计生、文化艺术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426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海龙屯土司遗址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5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92万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6万人。群体性事件、刑事治安案件大幅度下降,社会和谐安定有序,公共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成效明显,预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从2011年的64.27%提高到2015年的82%左右。

    通过五年的发展,贵州进入了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站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五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深深感到,贵州是一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热土,只要不甘垫底、奋起直追,就一定能撕掉贫困落后的标签,实现同步小康的奋斗目标。

    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五年的发展启示我们,在贵州推进同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到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必须坚定不移实施主基调主战略,坚持“”与“”并举,强化增比进位机制和比学赶帮氛围,在全力赶超中加快转型、在转型升级中跨越发展,持续保持明显高于全国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缩小差距中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中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实施扶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千方百计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必须全力维护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坚持以上率下,点燃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