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国际型人才是国际产能合作硬条件

04.08.2016  22:40

8月2日,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金元出席论坛。新华网 卢志佳 摄

    新华网贵阳8月4日电(卢志佳)在近日召开的“中国-东盟教育周”活动之一的国际产能合作与人才建设论坛上,中外教育届人士就如何在国际产能合作背景下推进人才建设各抒己见。有部分高校负责人认为,在推动装备业“走出去”和国际间产能合作走向深入的过程中,国际型人才是硬条件。

    “这和当初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意义是一样的,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建设大学和培养人才,随着国家大力实施国际产能合作战略,我们需要为人才建设的合作搭建起有效的平台。”陕西商洛学院院长刘建林说,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总经理姚予疆以媒体眼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由此,世界各国间的教育交流日益频繁,竞争更加激烈,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近年来,中国的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工作在着力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向留学、支持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谋划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姚予疆说。

    据悉,目前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全国共计2411个,涉及理工、人文社会等十二大学科门类。从办学规模来看,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总数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60万人。

    “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中国的高校是我们重要的伙伴,因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在国际上都越来越显著。”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国际留学项目部主任Luis Canales表示,和中国高校的合作仍有很大空间,中国自身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并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竞争,比如伊利诺伊州跟中国某些地区的产能合作已经比较成熟,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也希望立足于当地的优势产业,在人才培养上和更多国家的高校合作。

    国际贸易以企业为先导,国际产能合作以企业为主体,有部分高校校长认为,企业在人才国际化培养过程中具有极端重要性。

    “国际产能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建设最终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认为,中国的大学应该加强和国际贸易优质企业在研发方面的交流合作,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应该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来支持国际留学项目。

    上奥地利应用科技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联合培养学生项目则和企业结合更为紧密。“中国和奥地利都有跨国企业在双方有办事处,我们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都会在这样的办事处工作,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能适应这样的国际商务环境,这也是我们倡导的四边形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奥地利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Andreas Zehetner说。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金元认为,要实现良好的国际产能合作,需要技术传递和文化传播两只脚走路。“这两年我们的高铁项目在不断走出去,我们的工业技术在走出去,同时,我们文化传播的脚步也要跟上,要让人家更好地接受我们的产品和技术,首先需要人们认同我们的文化。”张金元说。

    张金元建议,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来吸引外国留学生,比如说对这部分留学生可以采取免费或者减费的政策。“让更多学生愿意来中国,并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一定程度上,这就是一种成功。

    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15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04.21万人。仅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就达到52.37万人。

8月2日,上奥地利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Andreas Zehetner出席论坛。新华网 卢志佳 摄

    8月2日,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总经理姚予疆在论坛上发言。新华网 卢志佳 摄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