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百兴,有一种“喝”的面条

14.05.2015  14:05

    春夏之际,百兴镇的小麦熟了,到处是金灿灿的麦田、到处是收获的喜悦。

    百兴面条,做得远没有城里那份精致,只有“油、盐、酱、醋、姜、葱、蒜辣”,一碗清汤。

    做得简单,吃的过程却极为享受,每一口都是让人放心的原汁原味。不过,百兴的面条要用“”的,方能品出其中滋味。双筷一夹,绕碗口一裹,含在嘴里,猛喝一口,然后咬断,嚼两口,下咽,满嘴溅油、汤汁四溢,碗里的面条顿时不见一大半。瞬间体味那种进嘴入喉的滑爽,嚼在牙上的韧劲和绵实,满溢而出的满嘴的麦香。

    百兴的小麦,从萌芽、出苗、分蘖、拔节、孕穗、开花、直至结实成熟,生长的环节没有一滴农药;从脱粒、磨成粉、做成面条,成品的每一个环节没有一滴添加剂;至今很多加工坊还保留水车磨粉、手工做面的传统。独特的区域气候、土壤条件和水资源、自然生长的过程、传统加工工艺造就了百兴面条耐煮不混汤,劲道好、口感好,营养丰富的特质。

    其实,影响百兴面条口感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面粉的比例、做面的季节、当天的气温、日照的时间、小麦原料和面条存放的时间等。如果是人工做面,那人工揉面的力道和添加的水分及碱的多少也是决定口感的重要因素。

    百兴小麦收割的季节一般是四月八(农历)前后,端午就能吃上新面条。

    勤劳智慧的百兴人,尊重自然,但又没有拘泥于自然,凭着祖祖辈辈种植小麦的经验和客观需要来决定收割的时间,有时是为了减少冰雹给小麦带来巨大的损害,保证收成,提前收割。今年由于气温上升,收割时间比往年提前半个月左右。

    但大多时候是根据小麦成熟度来决定收割的时间。

    小麦的收获,讲究适中,过早,成熟度差,青粒多不饱满,含水量高,堆放易发霉,脱粒、翻嗮困难;过迟,则杆穗干脆,易断,易掉粒,长时间日晒,皮色加深没有光泽,如遇久雨,穗发芽造成损失。

    小麦蜡熟后,百兴就割麦子了。

    百兴人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悟出一个道理——天道酬勤。每年全镇小麦种植面积不低于8200亩,每亩为农民带来1500元收入。在加工环节每公斤小麦增值26元,大小型加工厂54家,增加就业216人。

    百兴面条在七、八十年代,是百兴街头高档(相对于另一种小吃“汤锅”而言)小吃,商贩们在路边搭个棚子,把面条煮熟后,用冷水漂过,虑干,凉置在簸箕里,客人需要时,就烫一碗,捞回,加汤、加佐料,客人即可享用,有好酒的客人,旁边便搭上二两包谷烧,呷一口,咂咂嘴,再喝一口面条。

    那时候生产力低下,经常缺粮,每年总会出现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百兴面条给了人们的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大人们总是安慰自己和孩子,再挨几天,可以割麦子了。然后,烧麦穗、磨麦条(百兴俗称“麦蛆”)、烙麦粑、蒸馒头、吃面条,又一次迎来了颗粒满仓。那时的百兴面条有时也成为很多家庭和宴请上的主菜,想单独吃一碗都不可得。

    因此,百兴人对于百兴面条,早上吃、中午吃、晚上吃,一年四季吃,一辈子吃,吃不厌,吃不腻。

    其实,在百兴不叫吃面条,叫喝面条,而且要喝出吸溜声、呼噜声,喝出力道,喝出气势。

    这就是百兴面条,一种用喝才能体会其中味道的面条。(何逸 陈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