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车不应一刀切 改按职级定标准不可取

10.12.2015  09:20

                地方车改正在有序推进。尽管车改在地市一级尚未开始普遍实施,但“不够用”“倒贴钱”这样的基层声音,自去年车改破冰以来一直不断。不少网友认为车私用主要是领导,车改后领导有车用或者补贴也够,基层公务人员不但补贴发得少,有时还得私车公用。应把补贴向基层倾斜,方便工作,调动积极性。云南富源县纪委刘云超也发声表示:改革范围、补助标准不能一刀切,不能让公务人员怕贴钱“不敢为”,有的为省钱“不愿为”。建议对类似云南富源县这种国家级贫困县,除了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外,还应允许其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具体方案。
  众人车改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车补标准上。持反对意见的认为应该透明车补标准制定的依据,而且这样的标准有“一刀切”之嫌,毕竟职务的高低和公务交通量不一定成比例。实际上科长、科员级别的人做跑腿的活多,所以容易形成“苦了科员肥了领导”的局面。
  毫无疑问,车改的最高“境界”当然是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规范运作,车补当然是应该按照公务活动的量来进行“补贴”而并非根据级别,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公务车改还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因为车改不是独立工程。在现实的语境下,只要是能降低公共管理成本且提高公车使用效率的车改模式,尽管都处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制度系统,都应该承认其正面价值。
  车改是动利益的事,必然存在阻力,但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因为车改能够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受损的只是极少数既得利益者。正如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国清教授所说:“车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不能紧紧盯着车改本身,需要相应配套机制的完善,才能将车轮腐败从根上铲除。比如财政预算的审核透明,监督机制的落实完善,公务员薪资福利的配套改革等等。”
  任何改革都是“重新洗牌”,会触及相关人员的利益,只有把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考虑进去,完善细节,才能使改革减少阻力,更好推行。 中央层面车改推进,仍有细节待完善。各地情况不同,地方车改不能“一刀切”。此次公车改革,中央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各地应该效仿。但是,落实改革需要有创造性,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不能简单机械模仿中央措施。
  公车改革,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我们只要有改革的决心与魄力,最后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我们要看到各地方存在的差距,见微知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条不紊地改革,切不可急功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