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均年收入百元到万元的跨越

09.10.2016  15:07


刺梨深加工系列产品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野生刺梨分布最密集的地区,龙里县等地更是长期保持着传统的刺梨种植习俗。作为黔南州名副其实的“草根产业”,是科技的助力,改变了林农贫穷面貌,也推动了刺梨产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黔南州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等项目,大规模发展刺梨产业。目前,全州刺梨种植面积达46万亩,投产面积15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6万余亩,刺梨鲜果产量8万余吨,鲜果销售产值达4亿元。

10年前的龙里县茶香村属省级二类贫困村。全村156户、657人,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砍树换钱花是当时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1995年,贵州省农科院专家在茶香村进行人工种植刺梨的试验示范。村民们不相信这个满山都是又酸又涩的东西能卖出钱来。只有一个人认为,这东西指不定哪天真能成为城里人的稀罕物。他叫顾尚俊,是茶香村第一个种植刺梨的村民。两年后,顾尚俊的120亩刺梨丰收了,换成了白花花的钞票,成了茶香村的“首富”。在那个“种一年包谷只够吃半年”的年代,顾尚俊的成功,让茶香村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从开始的不敢种、不愿种向户户种、规模种转变。2000年以来,龙里县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整合捆绑财政、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资金,以茶香村作为刺梨产业核心区,实施产业化扶贫,引导群众种植刺梨。短短几年间,全村的开荒地和大部分包产地都变成了刺梨园。

因为种植刺梨,茶香村从省级贫困村摇身变成了小康村。目前,全村种植刺梨面积近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达8000亩,形成了“十里刺梨沟”的壮丽景观。仅刺梨一项,茶香村林农年总收入就超过千万元,林农人均年纯收入实现1.2万元。

追溯茶香村刺梨产业的发展历程,早在1998年,贵州省农科院专家就在茶香村开展刺梨品种选育试验。通过不断比选,成功筛选出品质优良且适宜种植的优良品种“贵农5号”作为主栽品种、“贵农7号”作为授粉品种,并大面积推广种植。

从2005年开始,黔南州林业局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茶香村进行蹲点指导,从苗木质量到栽培技术,从抚育管理到整形修剪,实行跟踪服务,解决农民种植及管理上的技术难题,为山区林农发展致富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多年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贵州省林科院等科研单位为茶香村刺梨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并在茶香村开展刺梨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培训1000余次,培训人数超过5万人次,林农科学种植技术水平全面提高。

2010年9月,黔南州林业局技术推广站组织专家对茶香村现有栽培刺梨品种进行鉴定,确定茶香村刺梨品种均为“贵农5号”和“贵农7号”良种,并授予茶香村“贵州刺梨良种繁育基地”称号。茶香村成为贵州省刺梨良种穗条和苗木供应基地,仅此一项,茶香村年收入就能实现200多万元。

长期以来,茶香村在刺梨栽培中,以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为基础,广泛推广《刺梨扦插育苗技术规程》《刺梨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和《刺梨育苗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形成了产前、产中和产后配套齐全的刺梨标准体系。全村有12人获评“刺梨种植管理明星”,150人获得“农民技术资格证书”,90%以上的农户掌握了刺梨标准化栽培技术。

为提高刺梨的附加值,龙里县先后引进贵州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阳黔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有效促进了刺梨的精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刺梨产品的价值,初步形成集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刺梨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刺梨加工初具规模。黔南州现有刺梨加工企业13家,2015年,全州刺梨加工产值突破8亿元,刺梨产品主要有刺梨干、刺梨果脯、刺梨果糕、刺梨原汁、刺梨浓缩汁、刺梨汁饮料、刺梨口服液等。黔南州还利用刺梨花期、采果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好花红”民族文化品牌,刺梨因此成为黔南州林业“接二连三”的产业典范。

通过林业科技扶贫,龙里县茶香村林农的科学素养得到整体提升,人均年收入更是实现从不足400元到12000元的跨越,龙里县、黔南州乃至贵州省的刺梨产业正依靠着科技支撑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