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扶贫攻坚战

21.03.2017  09:43
 

  雷山县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又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理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全力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扶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紧迫感,明确目标,完善举措,扎实行动,撸起袖子加油,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这篇大文章,探索出一条能“扶到点上、根上”的扶贫开发新道路。

  一、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行业扶贫的重点是改善民生,经过认真研究,把工作聚焦在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乡村旅游、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态补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几个方面。

  (一)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2015年以来,该局共启动54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总投资7020万元。主要以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源保护为着重点,到2016年底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46套和对应管网建设,配套完成52个农村垃圾收运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52处,进一步推进了该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启动的8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已开工建设,配套污水管网27275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5套,购置垃圾桶79个,建设垃圾收集处理池8个,垃圾清运手推车6辆,自卸式垃圾转运车1辆;现有饮水点配套设施改造2处,安装警示牌5块,环境保护宣传栏2块。2016年启动的46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目前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初稿,正在进行项目实施方案评审,预计今年7月底完成审批并开工建设。与此同时,2016年编制了《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2016-2017年)总体方案》,向上级环保部门申请农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4305万元,目前申报材料已上报省环保厅,待申报资金到位后,利用2 年的时间完成该县103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

  (二)积极探索林区贫困人口转成护林员试点扶贫工作。通过全面的比对核算,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公益林补偿户均年补助705元,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456户1596人,年补助超过1000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2016年拟脱贫25户86人;目前,该局已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聘用护林员6人,年聘用工资8040元/人,可以解决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以自然保护区、公益林区等为重点让一部分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相关工作事宜,雷山县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局已专题向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林业厅对接汇报,争取国家层面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确保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三)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一是实施完成省林业厅下达的2015年4800亩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目前完成2650亩退耕地的丈量工作,并建立数据库;二是认真编制2016年至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县级规划(规划面积2.5万亩),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的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抓住这个契机有力的推动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工作;三是全力抓好巩固退耕还林太阳能项目的实施,2015年安装完成太阳能安装900台,受益农户900户;2016年实施的939台巩固退耕还林太阳能工程目前已全部安装完毕,受益农户939户,此项目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有力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四)认真兑现公益林补助资金。通过全面公示和认真核对,目前已完成全县2015年度公益林补偿资金兑现698万元;2016年度公益林补偿资金兑现698万元。

  (五)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安全建设。2015年制定了《雷山县10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并得到省人民政府的批复。

  二、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扶贫攻坚新路子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攻坚方向。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突出短板,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攻坚内在统一、统筹推进。在推进扶贫开发时必须坚持把生态保护环境放在优先位置,牢牢把握“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在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统筹考虑扶贫开发,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攻坚并重,坚持抓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抓扶贫攻坚。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扶贫攻坚制度创新和人才智力援助。一是结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贫困地区探索推进有利于统筹推进生态环保和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二是强化智力扶贫,通过开展技能培训、“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地区干部培训等,助推一批农民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和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充分找准客观和主观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因素: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涉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亟待解决,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二是贫困农民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适宜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和风气习俗仍然存在;三是缺失致富带头人;四是贫困村发展源动力不足,无村集体经济,对村里基础建设无能力投入。

  (二)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一是个别干部职工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职工有畏难情绪,认为扶贫主要抓好所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户的就不细做了;二是个别干部职工缺乏农村工作经验,脱贫致富举措不够科学合理;三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极少部分贫困户在规定时限难于彻底脱贫致富。

  四、下步工作建议

  打赢生态环境保护扶贫攻坚战,就是要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充分依托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是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找准扶贫发展的着力点

  实施明建设与扶贫相结合的策略,关键是要找到市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需求,找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众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着力点。全面推动绿色生态重点的产业开发,加快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将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根据对展规模养殖雷山小黄牛、黑毛香猪、林下土野鸡等养殖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形成规模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对贫困农民扶贫技能培训,雷公山茶、天麻等经济作物和农产品。调动贫困农民利用生态建设增收的积极性,努力转变农民种养观念,推广生态农业科技,实行生态种养,以科技服务促进贫困农民增产增收。

  (二)找准精准扶贫的落脚点

  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怎么扶”是精准扶贫落脚点的问题。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保护区资源权属问题致使管护和安全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保护区管理条例”的矛盾,对保护区周边群众实施易地搬迁是解决精准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最有效的办法。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扶志(志气)、扶知(知识)、扶智 (智慧)的有机统一,为雷山县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基础。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由社会保障来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