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两条底线 建设绿色贵州

06.02.2015  10:43
毕节:种下“千秋林” 收获“聚宝盆”       本报记者 马刚

  “过去,开荒开到山顶上,连雀子做个窝的地方都找不到。现在,树木从房前屋后一直到山顶,鸟多了,兽多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农民高学忠感慨地说,20多年前,由于生态恶化,他所在的干河村民组33户人家大部分外出谋生。现在,大家又返乡修别墅、开农家乐。

  包产到户后,地处大方城郊的穿岩村人拼命毁林开荒,吃了几年饱饭后,山上的土层被大雨剐光,山下的好土变成了沙石地,年轻人只好外出打工。为了留下这片家园,人们开始在山上和房前屋后种树,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使清毕公路沿线变成了大森林。

  穿岩村的绿水青山吸引了大方城里的人经常来游玩。如今,沿着公路一线,漂亮的乡村别墅鳞次栉比,豆干特色产业、农家餐馆、休闲山庄如雨后春笋,昔日水打沙埋的地方变成了秀美富裕的休闲好去处。

  27年来,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个试验主题,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探索出了“植被恢复与特色产业主导型模式”、岩溶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主导型模式等多重生态建设模式。

  2009年以来,毕节市整合“三江源”生态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项目并加大各级财政配套,筹集近10亿元,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果林230多万亩,使全市特色经果林达到300万亩,全市林下种植金银花、前胡、独活、牛蒡子、草乌等中草药1万余亩。林药、林牧结合使治理区农户户均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解决了农民群众长期发展与短期收益的问题。

  毕节市还依托独特的喀斯特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公园增至10个。以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全市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7.61亿元。

  山川凝翠,绿染乌蒙。毕节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提高到2014年的46.23%,林木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长到2487.72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1.1669万多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减少到297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7元增长到5645元。

  今天,生态农业、绿色GDP、循环经济、清洁能源、又好又快发展这些词汇,成为毕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