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

02.12.2014  23:49
          潘荣 吴刚平 程联涛 李钢涛

  近年来,赤水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工作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走出了把生态与发展统筹起来、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统一起来的新路子。

  该市始终不以发展高污染产业求增长,而是立足自身生态优势,建“集约化、立体化、互动化、融合化、开放化”的生态经济发展体系,达到特色资源价值链、环境良好生态链、集约发展产业链、城乡共融互动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循环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效应。

   一、主要做法

  划定“三条红线”强化生态保护。将生态建设保护成效纳入单位年度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一是划定生态功能保护红线;二是划定自然资源利用红线;三是划定环境质量安全红线。明确市域空气质量必须优于国家Ⅱ类标准,所有水环境质量优于国家Ⅱ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等环境质量管理要求。

  立足“三大产业”推动绿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五个一百”工程,着力构建三产互动循环链条。一是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绿色银行”。大力实施商品竹林“十百千”工程,建成“山上栽竹,石上种草,林下养殖”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体系。二是发展生态工业,打造“绿色产品”。设立新型工业发展基金,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形成“建材、造纸、竹集成材、竹地板、竹纤维、竹工艺品、竹笋生态食品”等10多个领域250多个品种,开发利用率90%以上。三是发展生态三产,打造“绿色旅游”。沿高速路、沿赤水河、沿景区公路建设“花带工程”和“彩林工程”,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把村庄打造成公园、庭院打造成花园、农房打造成客栈,建设示范点12个。

  创新“三项治理”促进循环发展。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32个,拒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25个。推进“废水”循环利用。建成日处理2万吨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启动乡村生活污水设施全覆盖工程。推进“废渣”变废为宝。对建筑垃圾、粉煤灰、居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废泥和畜禽粪便等进行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进“废气”物尽其用。在全省率先推行城镇居民生活和城市公交系统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全覆盖,8个乡镇居民生活能源使用管道天然气,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0%以上。

  建立“三项机制”提供动力保障。力求投入机制多元化、参与机制社会化、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创新化。

二、主要成效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2010年以来,该市GDP年均增长17.4%,高于全国、全省和遵义市平均水平;2013年该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1元,比全省高1947元,比遵义市高532元;在全省增比进位排名由84位上升到26位;森林覆盖率达81.17%,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3.2万/立方厘米,被誉为“可以深呼吸”的城市;综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直稳居全省第一;景区接待游客增长162%。 

  构筑长江中上游有效的绿色保护屏障。近年来多措并举治理水土流失801.50平方公里,治理度达83.01%。通过“以竹代木”每年替代木材6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减少森林采伐6万亩。如今地质灾害数量比退耕造竹前减少35%以上,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了近400万吨以上,降低了70%,极大的缓解了三峡库区的泥沙堆积压力。

  构建发展与保护联动推进的运行机制。通过发展造竹、种植石斛等生态农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加工开发生态资源,不仅提升经济效益,又反哺了生态农业,实现了百姓富、企业强、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截止2014年上半年,已造竹130万亩,种植金钗石斛面积5万余亩,年出栏乌骨鸡500多万羽。生态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成为生态工业的“绿色食粮”,成为生态旅游的“绿色画廊”,10多万农民逐渐转化为生态农业的产业工人。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通过生态建设,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2013年该市人均寿命达77岁,百岁老人33个,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10万。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四河四带”建设,多年后绝迹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再现并被群众自觉放归山野,紧邻城区的河中绿洲现已成为群鸟栖息的“白鹭岛”,展现出一幅“四季常绿、四季有花、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小康画卷。 

三、主要启示

  坚持生态优先是前提。该市坚持尊重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统筹城乡发展,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唱生态戏,破解了发展和生态相对立的难题,让居民在城乡发展中深切感受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独特生态环境优势赢得投资者的青睐,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实践启示,生态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要不折不扣地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走生态经济之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就是更高层次金山银山。

  选准特色产业是基础。生态经济首先要符合地方实际和满足科学发展的要求。实践启示,发展生态经济,要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既保护生态,经济价值又高的产业,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和保护生态的“双赢”。

  推动循环发展是关键。赤水将自然界生态良性循环的规律引入整个经济运行、社会运行的大系统中,构建了“工业粮食”——“农民银行”——“旅游之肺”的产业链,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地质灾害,提升了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实践启示,发展生态经济要探索好循环发展模式,环环紧扣,形成产业间的效益叠加,互动发展。 

  保持战略定力是保障。赤水竹业发展已经历13年历程,大力金钗石斛和乌骨鸡发展均达8年以上,发展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少波折,但该市始终坚定产业自信,不抛弃不放弃,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才产生了今天效益。就拿竹业来说,该市的竹林面积在全国十大竹乡中增长速度最快、增长面积最大,已从第8位上升到第2位。实践启示,只要认准了生态产业,就要持之以恒的一抓到底,集小胜为大胜,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