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 坡耕地治理项目实现村民自治建管用

15.03.2016  21:00

    新华网贵阳3月15日电(通讯员 杨友)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紧紧围绕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索出了“引导群众参与自建和民主管理民生项目”的新路子,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率,让项目真正成为了政府放心,群众受益的好项目。

     推行村民自治建项目

    去年,沿河县依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域的产业布局,采取村民自选项目、自建项目、自管项目、自用项目的“村民小包干”模式,将官舟镇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调整为维修谯家镇烟区烟水配套水池,使原本渗水的21口水池重新装上了水,解决了该镇省级高效农业园区生产缺水问题,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官舟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因沿德高速公路和326国道提级改造,高速公路C1标段内已经规划的部分水土流失治理区域变成了公路区,导致该工程治理面积不足和资金结余。

    为了落实好该项目,承建工程村民理事会和局领导通过多次到谯家镇农业园区现场调研、开群众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将原在官舟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变更为维修谯家镇烟区烟水配套蓄水池工程,这一调整设计方案重新获得了省水利厅批复,总投资157.70万元,共维修了谯家镇烟水配套蓄水池21口,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用。

     强化村民自治管项目

    该县多年来在水利项目建设中均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如今随着水务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对已验收合格的治理坡耕地或水池(窖),按程序交给受益村村支两委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使用,解决了“平时无人管、投资靠上级、维修无人问”的现象,实现了“谁受益、谁管护、谁维修、谁享用”的以水养水管护制度和村民自享项目红利。

    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全县实施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2.4万亩,并交付给项目区村支两委和土地所属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使用,明确了管护主体44处,落实管护责任人56人和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实现村民效益最大化

    该县由于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面积广,加之地方配套资金不足,采取充分整合县发改、财政、水务等部门项目资金打捆使用,使项目得到有效优化,发挥了最大效益。

    据悉,该县近年来整合县水务、交通、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980万元,用于谯家镇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同时,该镇村民参与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从中挣得劳务工资收入100余万元。

    谯家镇项目区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人均新增基本农业用地达到1.63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达6000余元。

    同时,耕地蓄水保肥能力大幅度提高,每年可涵养蓄水25万立方米,降低了群众灌溉及施肥成本。按每亩每年群众减少投入10元算,3650亩每年可减少投入3.65万元。

    通过土地治理后,谯家镇项目区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引进了烤烟种植大户12户,规模黄牛养殖场2个,规模养鸡场1个。

    今年,该县将继续加大土地治理工程建设,完成沙子龙家岩、中界谭家坨和团结小河口滑坡治理工程,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92万亩,助推全县71个贫困村出列,实现减少贫困人口3.075万人。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