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换水激发环保正能量 有孩子的家庭最踊跃

02.07.2014  14:25

  一个小女孩把自己收集的垃圾送到工作人员手中。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黔灵山公园、花溪十里河滩湿地公园以及鹿冲关森林公园里,出现了一群特殊的游客——他们手持塑料袋,将沿途的垃圾收好装进塑料袋里,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更多的游客一同爱护公园内的环境卫生。

  6月28日,由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主办的首次“垃圾换水”环保公益活动正式启动,游客在逛公园时带走垃圾就可以获赠瓶装水。这样一个小小的环保创意,激发了企业和市民参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家园的环保正能量。

   小创意引发大反响

  “第一天活动,我们在3个公园发放垃圾袋600多个,发放瓶装水300多瓶,回收垃圾近200袋。第二天受到下雨影响,3个活动点共发放了327个袋子,送出去132瓶水,收到130多袋垃圾。”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工作人员翟雯静说。

  “对于游客‘随手扔’比较多的问题,公园管理方最初希望能组织一些志愿者来公园捡垃圾。但我转念一想,有没有可能创新一下,引导游客带走自己的垃圾,同时参与到清理垃圾的行动中来呢?”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秘书长叶晓云道出了组织这一活动的初衷:“如果有一点小小的‘奖励’,应该能产生较好的反响。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基金会尝试联系了两家矿泉水生产企业,希望企业能够赞助活动所需的矿泉水。两家企业一听这个创意,都非常支持。

  在“垃圾换水”公益活动启动的第一天,记者在花溪十里河滩湿地公园南大门广场的宣传点看到,陆续有市民主动参与活动。刘先生带着9岁的女儿,在公园角落里捡起了垃圾:“孩子在学校学过如何爱护大自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供职于环评公司的齐雯斐在网上看到活动志愿者招募的信息,立刻报名成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不少市民都非常支持这个活动。有些人收集了几大袋垃圾,却不愿拿水,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有孩子的家庭最踊跃

  “通过这两天的环保公益活动,我们发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态度有较大的区别。最愿意积极参与我们公益活动的,是那些带着孩子来游玩的家长。”翟雯静分析道。

  翟雯静说,收集到的垃圾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孩子交来的。家长们希望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捡拾垃圾养成良好习惯,孩子也把这当成一项有趣的任务来完成。“20多岁的年轻人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度比较高,很多人围拢过来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但也许是碍于面子,要他们真正去捡垃圾还是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所以领取塑料袋的多、交回垃圾的少。40多岁左右的中年人关注和参与率都较低。

  如果从三个公园的不同特点来看,鹿冲关森林公园的市民参与度是最高的,其次是花溪十里河滩湿地公园,反倒是游客最多的黔灵山公园收到的垃圾量最少。

  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秘书长叶晓云分析说,鹿冲关森林公园的市民参与度较高,可能是因为来公园游玩的大多是附近居民,对公园的环境关注度较高,愿意配合活动的开展。另外两个公园垃圾收集量相对较少,可能也包括公园进出口较多,有些市民游览之后并未折返交还垃圾等问题。

   环保垃圾袋暂无“贵州造

  说起这次公益活动,不得不提起活动中向市民发放的环保塑料袋。这是一种用玉米淀粉制作的可迅速降解的环保塑料袋,摸起来手感非常柔软,闻起来有一种清香味,当然价格也不便宜,一个垃圾袋要两角多钱。

  “因为活动的创意是要先向市民发放塑料袋,请他们收集垃圾后带出公园,肯定要使用大量的塑料袋。如何把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低,是我们开始设计项目时就考虑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使用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袋。”叶晓云说。

  通过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基金会找到了一家广州公司,提前预订了一批用玉米淀粉制作的环保塑料袋。没想到过程一波三折,先是该公司在价格上再三反复,后来交货的时间又一再推迟,导致公益活动比原计划推迟了半个多月。

  在这个过程中,基金会也想过放弃这家公司,于是广泛了解是否有其他途径购买类似产品。后来发现,由于环保垃圾袋成本高,又没有强制使用,导致缺乏市场。不仅贵州没有生产环保垃圾袋的企业,在全国都很少。

  “据那家广州公司说,是因为广州市政府最近在推广这种环保垃圾袋,才将我们的订货一推再推。环保垃圾袋虽然是不起眼的小东西,但是却会对改善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我省能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类似的环保企业发展,打开本地销售市场,就能够为守护环境再加力。”叶晓云说。

  本报记者 艾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