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为先 特色为要 城乡统筹:湄潭县加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县委十一届六次会议特别报道)

04.01.2015  11:50

核心提示:素有“云贵小江南”、“中国茶城”、“中国名茶之乡”美誉的湄潭县,立足县情,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坚持生态为先,特色为要,城乡统筹,以建设成为“绿色高效园区、生态文明茶城、美丽乡村典范、休闲养生胜地”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农业县的改革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壮大绿色产业园区推动工业经济新增长

“以前我每年要支付20万元的租金,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确实有压力,入驻标准化厂房后,免去3年的租金,算是大力扶持了我们的企业,又多了60万元的投资成本。”高原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丁刚每每说起,喜悦之情难以言表。高原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制造企业,公司拥有先进的电动车生产流水线,具有年生产10万辆的生产能力。

高原电动车入驻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只是湄潭发展工业的缩影。湄潭把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暨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主战场,建立了部门支持园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园区投资公司,建立了园区化债机制,支持园区通过“土地换项目、项目换资本、资本换资金”等方式筹资化债,推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等资产变资本,增强园区自我“造血”能力;建立园区征地拆迁与项目规划、群工工作与项目推进、部门协调与管线迁改、项目用地报批“四同步”制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满足企业用地需求,园区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目前,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增扩至18.6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02家,今年园区产值预计可达52亿元。

去年以来,湄潭县围绕现代高效茶业园区建设,规划实施了“6456”生态茶业提升战略,着力建成“两地三区十强县”。“6456”即: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实现茶园总面积60万亩、年产量4万吨、年产值50亿元、亩均产值6000元;“两地三区十强县”:即“全国优质绿茶红茶生产加工基地、茶旅一体化旅游目的地,茶叶综合开发与循环利用示范区、现代高效茶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茶叶十强县”,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交易集散中心。通过不懈努力,湄潭茶业不断壮大,从茶鲜叶到茶叶籽、茶树花,综合开发利用的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茶叶综合排名已居全国第二,“湄潭翠芽、遵义红”跻身全省重点打造的“三绿一红”品牌,并于2014年12月10日在首届贵州“五张名片”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中,获茶业最具公众影响力五张名片中的两个席位。

2013年12月,湄潭在全省率先成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2014年5月,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业博览会在中国茶城成功举行,湄潭被授予为“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2014年10月,在捷克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中,“湄潭翠芽”、“遵义红”分别获得金奖;在广西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湄潭县被授予“全国十大茶叶行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全国茶叶百强县”称号。

走进湄潭县现代茶业高效示范园区鹅公坝茶树品种园内,通过无土扦插、快速繁育的多品种茶苗长势喜人。为了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调整茶树品种结构,我县充分发挥生态科技优势,园区引进了国内外的绿茶、红茶、果茶等品种,做好优质茶树品种的试验示范,通过繁育茶苗进行推广应用。目前,该茶树品种园已成功选育了鄂茶5号、大叶龙、金观音、黄金芽、紫鹃等50余个茶树品种。到2015年,该品种园种植茶树品种达300个以上,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品种最多的茶树品种园。

同时,湄潭县成立了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和茶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制完成了《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现代高效茶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整合财政、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旅游等部门资金,着力推进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烟叶等“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全县茶叶面积达48万亩,位列全国第二、贵州第一;优质稻基地20万亩,优质烟叶基地7万亩,精品水果基地2.15万亩。2014年12月,在吉林长春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稻米产业大会上,湄潭“茅贡牌大粒香”米,获得了本次大会评选的最高奖项——“状元米”。这是“茅贡牌大粒香”米在连续五次获得全国金奖后荣获的又一金字招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米”。

“以工哺农,以农促工”,湄潭县千方百计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坚持把发展绿色工业作为工业化建设的主攻方向,有效地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

2014年8月12日,立秋已至,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将茶乡湄潭从艳阳高照的夏日切换到了清新凉爽的清秋,参加全省农村改革试验项目观摩会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工作现场会的代表们走进湄潭,深切感受湄潭扎实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取得的丰硕成果。

小青瓦、坡屋顶、白灰墙、转角楼、雕花窗为标志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车行在茶乡大地上,连片的茶园让代表们目不暇接。雨后的田家沟新农村示范点,山上云雾缭绕,山间茶园清新亮丽,山下池塘荷花怒放,好似一幅层次分明的水墨画。

作为“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全省小康寨“整县推进”试点县,湄潭县今年出台了《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结合新农村提档升级、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工作,按照普及型、提升型、示范型三种标准,以“三改三治”、小康水电路房讯等11个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600个小康寨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已规划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195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19个,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4万余户,82%的农户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惠。

湄潭县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从1987年至今,先后经历了“土地制度建设”、“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个主题、三大任务”(以土地制度建设为主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等四轮改革,前三轮取得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均衡减负、户户减负”和“两增两减三在村”等重要改革成果,第四轮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出了土地流转规范化、权能资本化、配置市场化的“三化”路径,取得了“三个转移”(农民由高山向平坝转移、由散居户向规划区转移、由村庄向城镇转移的)和“三个集中”(工业向经济开发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的改革成果,加快了农村“三资”(资源、资本、资金)转换,激发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2014年11月,湄潭再次跻身新一轮“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行列,将用5年时间进行试验,为贵州省乃至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改革作示范、探路子。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罗凌说:“湄潭农村改革一直持续,很有成效。从第一轮的土地制度改革,到后面四轮土地制度的建设,为中国土地制度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这些年来,湄潭围绕土地制度建设,围绕‘一个主题,三大任务’较好地破解了农村建设缺钱,城镇建设缺地的问题,应该说为全国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湄潭样本。”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最美天然大公园

“今晚我们巡查的河段是县城一级水源保护区,是全县人民的‘大水缸’,大家巡查时要格外细心,遇到违规垂钓要制止,为了安全,今天大家把手电筒带上。”9月23日傍晚,在湄潭县河道生态综合执法队办公室里,执法队负责人盛朝梁向队员分配任务。

一根木棍、一双长筒水靴,是湄潭县河道生态综合执法队的“标配”,若加上一支手电筒就是升级版了;白天,他们爬山涉水,深入到全县的每一条河流、水库调查摸底,了解湄潭县鱼群生存情况;夜晚,他们摸黑巡河,与电鱼、毒鱼的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他们夜以继日的劳作,只为还湄江河鱼儿悠悠……

为了开展湄江河流域生态保护,湄潭县成立了加强湄江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专人组成联合执法大队,制定了《加强河道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的意见》、《“美丽生态湄江”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湄江河流域保护制度及行动方案,推行河道生态治理,打造湄江河10公里滨河景观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00余次,查处渔政案件近40起,处罚50余人。湄江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有力推动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生态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技术评估。

漫步在湄潭县云贵山生态茶园景区,眺望蓝天白云,峰峦如聚。来自广州的李先生一家在这里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早就听说湄潭的生态好,空气清新,趁着国庆长假,带着家人,来湄潭享受几天慢生活。今晚就住在云贵山,明日看日出。”李先生说。

“湄潭没有震惊中外的名山大川,但处处是景,给人清新亮丽般享受,让心灵得到放松,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来自深圳的梁永莲女士道出了旅游者的心声。

为了加快旅游发展,2013年12月,湄潭县出台了《建设文化旅游强县的决定》,成立了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统筹生态、文化、资金、土地等要素,着力打造“2554”(2个5A、5个4A)旅游精品景区,把湄潭建成全国知名的全域开放式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养生胜地,形成了天下第一壶、中国茶海、中国茶城等一批景区景点,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度假、茶文化等特色旅游蓬勃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建成了“最美新农村·天然大公园”。

着力民生发展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现在办事方便多了,在这里可以同时与多个单位进行业务对接。”在新成立的政务服务中心,刚办完土地使用证的李阿姨说。

为了让人民群众少跑弯路,湄潭县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投资5600万元在中国茶城建立了新政务服务中心,目前有33家政府部门、6家党群部门、12家社会服务企业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对进驻单位充分授权,开展全面集中审批服务,进驻项目从原来51项增至376项,政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从原来17人增至230人;全力推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限时办理、现场办结”运行模式,压缩审批时限70%以上,减少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我们昨天才来到新校园,已经住上了舒适的寝室,吃上了丰盛的晚餐,还上了一节晚自习。新求高,新面貌,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在这里安心的学习。” 求是高级中学高三(2)班的李钰谈起新学校时感慨地说。2014年8月25日,作为省级示范高中的湄潭求是高级中学顺利完成第一阶段搬迁,5000余名师生住进新校区。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运动场等已经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路网、水网、校园绿化等基础设施也在加快建设。新建成的求是高级中学占地面积482亩,计划总投资5.69亿元,办学规模120个教学班、在校生6000人。

县教育局局长刘剑说:“以往的求是高级中学只能招收1200名新生,今年的招生达到了2700人,又有1500学生进入示范高中,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让更多学生也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为了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我县出台了《县城区学校管理规划布局调整方案》,将求是高级中学、湄潭中学、浙大小学组建为“湄潭求是教育集团”,实行学校管理干部、教师、经费、资产由求是教育集团统一管理、调配使用;推行湄潭中学、湄江中学高初中分离办学;按照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参照户籍和居住地情况,实现县城区小学、初中招生就学便利化。

湄潭县大力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投巨资建设了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湄江河排污箱涵工程、县城供水厂、万众综合农贸市场等项目。去年以来,汇水湾大桥、桃花江大桥、茶城大道、象山大道、湄江大道相继建成通车,温泉度假城、中国茶城、天壶五星酒店先后投入使用,无论是市政设施,还是基础配套,都让人眼前一亮。走进湄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城市品位得以提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县委书记魏在平、县长李勰说:湄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城镇带动”主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全力追赶、力争超越,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新要求,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坚持发展民生导向,着力以改革增动力、添活力、放红利,千方百计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坚定走“以农促工,以工哺农”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力做好绿色工业和路、水、树、房、文化、体育、会展、教育、医疗卫生、现代服务业等十篇大文章,努力把湄潭建设成为绿色高效园区、生态文明茶城、美丽乡村典范、休闲养生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