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培利苗寨制作的芦笙成为黔桂湘交界村的“抢手货”

29.03.2016  20:47

    新华网贵阳3月29日电(通讯员陆书明 石成刚)三月初春,花色耀眼,花意醉人。它慷慨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位于弄相山麓的黎平县地坪镇培利苗寨,与广西三江县富禄乡交界。这里离弄相山最近,可以听到这座山的心跳。如今公路已穿寨而过,好似一根输送文明的血管。最近笔者跟随黎平县委副书记、县长肖凯旋来到培利苗寨采访,因为那里的芦笙远近闻名。这里每家每户都是一个制作芦笙的家庭小作坊,每进一家,看到的都是竹子、木头、铜片、刀、凿……还有那些娴熟的农民工匠们。培利芦笙种类繁多,样式新颖。群体吹奏的芦笙有大、中、小三号,用于舞台表演的有八管、十二管、十八管等。它们的做工极其讲究,打制精良,声音宏亮。常有客人上门预订,除了供应本县,还远销广西桂林、融水和贵州、湖南等接边地区。

    目前,培利寨共有38名芦笙师傅,手工艺师傅平均三天能生产大芦笙1-2把,每把按照300元的价格出售;小芦笙3-5把,每把以60—80元的价格出售,年加工芦笙上万把,产值达300万元以上,是湘黔桂接边地区名符其实的“芦笙第一村”。因为制作的芦笙声音洪亮、手艺精湛、做工精细,培利寨声名远播,前来订购的合约源源不断,大多数是外地订单,以广西地区为最。芦笙制作成为了培利寨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据寨上最有名望的73岁芦笙制作师陆友头介绍,培利苗寨制作芦笙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他用过的制作芦笙簧片的解刀有27代人了,传承至今。

滚林和用耳朵听簧片。(陆书明 摄)

    陆友头28年制作芦笙10000多把

    陆友头到今年已经制作芦笙的经历有28年了。他说,“文革”结束后,1977年在他45岁时,就开始制作芦笙,从不停歇,一年到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休息十天。他制作的24管演奏型的芦笙,成为广西融水县中学生的抢手货。每年秋季开学,融水县中学都要跟他订定制芦笙500把以上,每把定价500元。他的两个儿子跟他做助手,一个抠气斗,一个造共鸣筒,陆友头制作铜簧片,这是芦笙制作比较难的一关,它关系一把芦笙音质的好坏。

    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他不仅传承了先辈的芦笙制作技术,还摸索了一套全新的制作方法,他制作出的芦笙做工精湛,音质圆润,尤其是他对芦笙的音域扩展作了重大改革,使芦笙从传统简单的几个音扩展到二十多个。在培利,制作出的芦笙分为三类,一类是旅游商品,专门给外地来旅游的客人当作纪念品;另一类是制成专业演奏的乐器。还有一种是寨与寨比赛用的芦笙。陆友头家制作的芦笙就是第二种。

    培利苗寨芦笙制作的合作群体链

    在培利苗寨已经形成了一个芦笙制作群体合作链,谁也离不谁。“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全寨104户、199个劳动力,男女劳力,人尽其用,竹尽其用。

    这104户中有38名芦笙制作师,剩下161个劳力专门为这38位芦笙制作师傅寻找竹子、木料。一根小的芦笙竹子平均2元,去外面砍竹子,每人每天平均工钱都在300元以上。笔者在培利苗寨采访看见一个壮年劳力陆庆国,刚刚从弄相山砍得一扛芦笙竹,可能有300多根,他交给陆友头,陆友头当即给他数642元。

    据培利苗寨62岁芦笙制作师滚林和说,一把芦笙,需要楠竹(做共鸣筒),绵竹(做芦笙竹篾),深山笙竹(做笙管)等。“从上山砍竹子开始,一直到乐器发出悦耳的音乐,需要60多道工序,最繁重的过程是打磨竹子,最核心的技术是制作簧片。”滚林和打开话匣。他介绍说。现在老伴和儿子、儿媳负责制作笙管和笙斗,簧片工艺和定音、调试等工作则由自己亲自完成。

    滚林和对簧片的原材料挑选十分苛刻,他每年要花30多天到南宁、柳州、武汉等地四处收集铜锣,并一张一张地对铜锣敲打,用耳朵听铜锣的回声,专选那些响亮、回声久,颤音强的铜锣购买。回到家将铜锣打碎后重新熔炼制成簧片,最后再打磨成型。“好的簧片,轻弹一下,在1秒种内可以颤动50次。如果低于这个就不能算合格。”滚林和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窗前,用最古老的方式打磨簧片,他面前一根支撑用的木棍已经被磨得光亮照人,他说他用过四根这样的棍子,细算下来已有近二十年了。

    他生意很好,今年从过春节以来,全家老少齐上阵,制作芦笙已经交货两批,有6万元进了荷包。

陆友头父子在做多管芦笙。(陆书明 摄)

    获奖专业户石成英

    45岁的石成英是培利苗寨制作芦笙的获奖最多的芦笙制作师。在他家的的板壁上挂着数面奖旗,仅获得“第一名”的奖旗就有14张。这是用户对芦笙制作的褒奖。锦旗大多是来自广西大苗山。他是寨上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

    据村主任陆邮生说,用户购买石成英制作的芦笙,如果参加村寨比赛获奖,获得几等奖,就给制作芦笙的师傅回馈锦旗,还送一头羊,一头猪,以示对芦笙师傅的敬重和感谢。

    由于石成英父子三人,制作的芦笙声音震撼、响亮,十里开外都能听见。深受桂、黔、湘接边苗侗群众的喜爱,去年他家销往广西融水县大苗山的芦笙就有1200把,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

    今年广西融水、融安等县的6个村又提前找石成英订制比赛芦笙,石成英怕没有制作芦笙的竹子,广西订货的群众,又无偿把芦笙制作的竹子原料送到了他家,希望能早日买到芦笙参加县庆比赛。

    培利苗寨的成功秘诀:生产自己搞 市场自己找

    一个边远的、交通不便的苗寨,靠自己的精湛的技艺制作芦笙,户均存款在20万元以上。地坪镇党委书记韦卫敏对这里作了总结:生产自己搞,市场自己找。不等不靠,这是甩掉贫困的关键。下一步镇政府将帮助这里发展种植芦笙竹,目前该项目已经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审批,利用这里的旱田、山坡、田间地头种植芦笙竹500亩,投入项目资金30万元,群众自发种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家家有基地,户户搞加工”的愿景正在实现。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