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赠给味蕾的名片

24.06.2014  19:10

               

    今年的夏天,是何时开始登堂入室的,我自己并不十分清楚。直到那日去玉屏侗族自治县境内的“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采风,自己的舌尖不经意间收到了一张名片——杨梅馈赠的酸甜,才知道初夏确已切切实实地跨进门槛了。

  那天先是参观了两三家工厂,再参观了一处机械声交织的沪昆高铁玉屏段工地,然后就去清水塘村一个农家餐馆午餐。让大家称异的是,没想到满桌的荤、素菜肴外,竟然还有一大盘堆成小山似的杨梅。

  通常,水果总是在席快终时上桌的,这时主人家端一碟水果上来,既为食客清洗肠胃油腻,也为宴席画上个圆满清香的句号。但这次不同,杨梅被破例地提拔晋级。待客人全部入座后,众食客的眼球不约而同地、率先盯上的竟然是那盘杨梅。

  先是那杨梅的形貌就楚楚动人,晶莹剔透的果实,携来山野的露珠与清风,抚慰了人们干涩的眼睛。这些个小可爱儿,简直就是一团团毛茸茸的活体,轻触一下,指尖即留下说不尽的柔软,湿润。细察其结构,每一枚果实,竟是数以千计的针状颗粒所组成。那些颗粒极细密,极精致,拥拥挤挤,偎偎依依,围绕着果核紧抱成一个个如刺绣、如微雕般的饱满圆球。

  好看的果实多半是不忍下口的。然而即便多么不忍,总得经人品尝。这一品尝,就如掘开了一个个小水库,牙齿过处,赤浆涌溢,满嘴清凉。那充盈的果汁,甘甜中带一点微酸,微酸中又有一种特殊的鲜香。那缕鲜香先在舌尖上流连,与味蕾缠缠绵绵作反复交流,然后一个畅快转身,直奔食管而去,唤起五脏六腑的不可名状的感受,舒服极了。

  据说,中国人与杨梅的历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在河姆渡遗址内便可找到证明。杨梅兼具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除了含糖量和含酸量外,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尤其是果实中的钙、磷、铁含量,要高出其他水果10倍。

  我们这些俗人不太知晓水果的化学分子结构,单从日常经验出发,认为杨梅之美,美就美在“果态”与“果味”上。果态,多以视觉检验,而果味,则需味觉鉴别了。经味觉器官严格地评判打分,紫黑的杨梅(又称“炭梅”)总比鲜红的杨梅更甜,更耐人品尝,更耐人寻味。古代诗人曾以“丹实”、“珍果”、“鹤顶”、“龙睛”、“骊珠”、“火齐”(古代一种宝石)赞誉杨梅,多是从果态入手,而于果味则说得不多。不是古人不善于辨味,而是因为众口难调,加之味道总需要亲口品尝。

  大龙经济开发区的负责人介绍,清水塘村素有“黔东杨梅第一村”的美名,其全村313户人家,就有285户种植杨梅,面积在1200亩以上。村民们的“美丽乡村”构想和对“中国梦”的期盼,就从果园起步繁殖。果农精细培育,加上品种优良,怪不得这里的杨梅比其他地方个大,好吃,且可以赶早上市。如果说,杨梅是初夏赠给人们味蕾的一张名片,那么,清水塘村便是一家名片加工厂了。

  餐馆外面是玉屏至铜仁的高等级公路。公路两边,漫坡漫谷的杨梅果园,葱茏茂盛,郁郁苍苍。杨梅不仅是常绿植物,且树冠圆整,每一株果树就如一把撑开的翠伞。伞下,那些鲜红的、乌黑的果实,便就掩映在这繁枝密叶中了。这些树的儿女们,沐浴着阳光雨露长大,他们憧憬着到开发区、到大城市见见世面,也期望着城市人日渐退化的味蕾也能体味他们的风采。

  果园里的杨梅又比餐桌上的不同,不仅是鲜得使人不忍离去,而且那种带有酒味儿的香气更使人迷醉。不是说“相逢是首歌”么?此时,确也听到了歌声,好像是箫笛伴奏的歌声,隐隐约约,似近似远,若有若无。自己蓦然惊觉,该县可是驰名中外的玉屏箫笛产地呀!

  于是,心有所动,胃口重开,回头再访枝头的黑、红杨梅。此时只觉得品尝那黑杨梅就如月色朦胧的荷塘边听箫声独奏,沉实,内敛,玄远,幽寂中总有几许沧桑和似真似幻的暧昧。而品食红杨梅便似在日暖风轻的院落里听笛韵合鸣,鲜亮,清丽,温婉,盈盈顾盼中,又略有些柔美的撒娇,还有几分酸酸甜甜的煽动和诱惑。

  不禁想起了英国作家吉卜林的话:“气味比起景物和声音来,更能使你心弦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