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轮驱动”民营文化产业发展

05.01.2016  11:54

随着“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领域得到民营资本青睐,100余万家民营企业聚集其中,上万亿元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产生其中。

民营企业介入激活文化产业

记者在贵州、北京、浙江、湖南和广东等地采访了解到,一批民营文化企业介入文化产业,捕捉发展商机,探索传统文化业态的转型升级,引领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

在四达时代集团北京总部,非洲的留学生正在用斯瓦西里语配音国产动画片。集团副总裁郭子琪说,继在非洲热播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后,企业还将向非洲输出更多的中国动画片、电视剧和电影。目前,非洲的12个国家400多万用户在使用四达时代提供的数字电视网络。

在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正在构建“美丽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园”,用高科技手段和交互参与体验的方式展示“华夏文明”“复兴之路”“明日中国”的大型主体公园已开始研发、设计。

在贵州,尽管遭遇演出行业的“寒冬”,但华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调整经营思路,从主要承接政府演出项目转变为举办小而密集的商业演出。相比自己还在经营的白酒、生态农业和设备租赁等行业,公司董事长李发康认为“还是文化产业挣钱”。

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地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当前,无论是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还是投资规模、产值效益,民营文化企业都撑起文化产业“半壁江山”。相关统计显示,四川省9成以上文化企业为民营企业;浙江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吸纳就业人员100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王齐国说,民营企业的强势介入,带来了大量资本、人才和创意,激活了文化产业。

多轮驱动”促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在国内外总体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下,文化产业保持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0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民营文化企业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逆势而上的重要增长点。

一些专家认为,当前民营文化产业呈现政府与市场,跨界融合与新兴行业,国内与国际的“多轮驱动”特点。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从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到国家明确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民营文化产业迎着“政策春风”步入发展“快车道”。

陈少峰说,近年有关部门出台了推动文化和相关产业融合、加快文化贸易、推动文化金融合作、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政策层次之高、密度之大、力度之强是文化领域前所未有的。

政策利好刺激下,民营文化市场投资更加主动和活跃,市场机制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愈发明显。浙江省4万余家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总规模2000亿元。贵州12911个文化产业单位中,有850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从业人员近13万人,文化产业个体工商户有5万余户,从业人员15万多……

专家认为,具有高度融合性和渗透性的民营文化企业是文化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有力践行者和受益者,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等产业发展新业态。随着智能设备进一步普及和更新换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民营文化产业还会创造更多的产品形态、产业模式和经营业态。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说,除了在国内市场强劲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表现抢眼。深圳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约占全国1/6,主要的出口企业是民营企业。

满足文化需求 增强文化自信

专家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产品的供给与群众的文化需求不相符,文化形象与经济大国的身份不相符。民营企业强势介入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和数量得以丰富,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诞生。

以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例。贵州众多的民营文化企业将目光放在这些传统文化上,有的企业开办非遗博物馆,生产、展出、销售非遗工艺品;有的企业将侗族大歌、踩鼓等非遗项目融入舞台表演,在国内驻场演出;有的少数民族村寨成立合作社,家家户户做苗绣旅游纪念品,通过非遗吃上了“旅游饭”。

贵州省文改文产办副主任袁华说,一些非遗项目,不通过产品很难得到传承。民营企业全方位“生产”非遗,一方面,以非遗为内容的文化产品增多,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提升;另一方面,保护和传承非遗有了重要抓手。

一些受访者认为,民营文化企业活跃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市场竞争最充分的领域,在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上发挥了作用。大量的传统艺术、技艺和现代的文化创意,通过民营文化企业创造出千姿百态的文化产品走向市场。

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有利于开发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产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文化产品。(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