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大力推动基础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05.02.2021  21:31

把能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我省大力推动基础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30万吨/年以下煤矿全部退出,生产煤矿产能达1.5亿吨/年,单井平均规模53万吨/年;

  正常生产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辅助系统智能化率均达100%,采煤机械化率超国家“十三五”规划指标15个百分点;

  形成煤层气、页岩气产能各1亿立方米/年,2020年抽采量分别为2390万立方米、1940万立方米;

  累计建成天然气输气管道1668公里;

  ……

  到2020年,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成功构建,煤层气、页岩气产能产量实现质的突破,贵州基础能源产业发展可圈可点。

  基础能源产业是我省十大工业产业的排头兵,是我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先行基础产业。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要狠抓传统优势产业挖潜升级。其中明确:实施煤电扩能增容提质行动,加快煤矿智能化、煤电基础升级改造,推动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利用实现重大突破。

  加大投入——

  推动煤炭产能产量释放

  位于金沙县新化乡的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龙凤煤矿是我省在建大中型煤矿,规划生产能力240万吨/年,分两期建设,每期设计规模为120万吨/年,于2015年10月开建。

  截至2020年底,一期项目已完成投资超12亿元。“矿建工程46项单位工程已完工30项。”龙凤煤矿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杜玉涛介绍,下一步,一期项目将合理规划采区,确保采掘接续合理,实现矿井可持续发展。

  加快大中型煤矿建设,是充分发挥贵州煤炭资源优势,保证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相关耗煤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对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具有重大意义。按照规划,贵州将继续培育释放先进产能,加快推动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建设改造。今年计划建成投产或联合试运转煤矿40处、新增产能2000万吨/年以上。同时,创新财政资金引导支持方式,积极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煤矿企业的投融资,加大煤矿项目投资力度,确保完成全年投资目标。

  “两化”改造——

  促进煤炭安全效率双提升

  在贵州豫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豫能)首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新田煤矿1901综采工作面,技术人员用鼠标轻点“一键启动”按钮,系统便自动发出语音提示,接着智能化采煤设备被依次开启,仅10多秒,强力胶带运输机就将数百米深井下的煤炭运出井口。

  “智能综采工作面可以实时监测设备及系统运行状态,能够及时了解现场的各种真实情况,节省了人力,同时实现了数据的统一采集和上传。”贵州豫能新田矿机电副矿长于彬详细介绍,“相关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各类报警信息可第一时间获取,让我们可以及时提醒维护工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

  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贵州在做大“”的同时,更注重“”的提升。近年来,我省加快煤矿企业智能化、机械化升级改造。2020年底,在“两化”覆盖率100%的基础上,又全面启动2.0版煤矿智能化建设。目前,我省有4处煤矿被列入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示范矿井。

  此外,我省还加快以煤矿智能化系统为数据来源和基础支撑的“能源云”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在实现煤炭生产运行实时调度监测的基础上,加大数据挖掘力度,开展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等功能板块的研发,全力推进行业现代化进程。

  全面推进——

  加快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

  去年底,遵义至湄潭输气管道项目建设完工,遵义至绥阳输气管道项目基本贯通。据贵州天然气管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晓龙介绍,黔北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全线设计输量35亿立方米/年,包括遵义至湄潭、遵义至绥阳、绥阳至正安、正安至习水、正安至道真至大磏、正安至务川习水至赤水7条管线。项目的建成将实现黔北正安、丁山、习水、道真和中石化林滩场五大页岩气区块及中贵线和重庆页岩气互联互通。

  2019年5月出台的《贵州省天然气“县县通”行动方案》明确,依托中缅线、中贵线、渝黔桂线等国家天然气主干管线,规划建设以“3条国家干线、8条省级支线、45条县级联络线”为骨架的全省天然气“一张网”。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62个县通上天然气。

  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促进协调稳定发展,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路径。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正在大力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并不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提升管网互联互通水平,提高天然气保供能力。按照规划,2021年,全省将生产煤层气3000万立方米、页岩气3600万立方米,力争全年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突破7000万立方米;继续深化实施天然气“县县通”工程,确保2021年新增5个县;全力推进遵义LNG(液化天然气)储配库项目、贵阳市天然气储备及应急调峰项目、贵阳市LNG罐箱多式联运和调峰储备项目建设,2021年底前全省累计形成1.2亿方以上天然气储备能力;积极推进交通、工业领域天然气替代,不断提高天然气消费利用水平。(记者 江婷婷)

[责任编辑: 栾小琳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