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万亩鱼池鼓起农民“腰包”

19.10.2015  14:00

万亩鱼池鼓起农民“腰包

----天柱县农业园区建设系列报道(四)

清江河畔美村庄

    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19日电 金秋时节,正是一年丰收季,笔者游走在被誉为万亩鱼池的清水江库区,无论是走到库区的瓮洞、江东、白市段,还是走到远口、竹林、坌处段。所到之处,放眼远眺,辽阔的清水江上,水鸟横掠,鱼艇劈波,渔民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清水江岸,隐藏在山间的产业大棚雪白无垠。库周公路边上,不时闪现一群群披白的山羊。岸边的农家乐,人进人出,满脸堆笑。再看那载歌载舞的移民,婀娜的身影,摇曳着江水,满江都是欢乐的歌声。从瓮洞到坌处,湖面宽阔,江面时而平行,时而90度大转弯。沿岸青山如齿起伏,村庄镶嵌山间,吊桥横挂库汊,长桥如虹跨江,库周公路不时隐现,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巨幅库区风景画。每到一处,笔者就和移民朋友聊了起来,聆听他们万亩鱼池鼓“腰包”的新鲜事。

    鱼池内,生态养殖鼓腰包。在白市镇双河村,正在捕鱼的杨宏汉夫妻俩笑声荡满了江面。

    看到笔者,杨宏汉遗憾地说:“陈笔者,你来晚了一步,我昨天才卖了满满的一船鱼,大约有600多斤,那场面可惜你未能照到!

    “今天来也不晚啊!你是怎么养鱼的,能告诉我吗?”笔者问。

    “我是2013年开始养鱼的。为了不影响河道通航,也为了防止营养富余产生水白菜,我只搞了几个网箱,都是自然生态养殖。

    “陈笔者,白市水电站建成后,水面比以前宽阔了许多。我们被淹的田,国家每年都有补助,我们全家吃饭没问题。我们把湖面当‘田’种,养鱼的收入是额外的,可好了!”杨宏汉的妻子,抢着和笔者搭话。

    “大嫂,你们养了多少亩鱼?养哪些鱼?收入怎么样?”笔者趁机问到。

    “我们养了200多亩,主要养大头鱼、鲤鱼、草鱼、‘各各’鱼等,去年我家收入12万多元呢!”大嫂笑着回答,脸上写满了对丰收的憧憬与喜悦。

    “那你们安抬网和笼网养鱼、捕鱼不?”笔者又问。

    “政府不允许安,就是允许我们也不安。因为抬网安有照明灯,容易吸引大大小小的鱼进网,赶尽杀绝的事我们不做。笼网我们也不安,稳定笼网的绳索太长,横跨江面,影响通航,无形杀人的事我们不干!”大嫂望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话语里充满江边人的良知。

    “我们搞生态养鱼,既不影响水质,又不影响通航,也不怕洪灾,而且鱼肥鲜美,受人喜欢,增加收入。”杨宏汉赶紧补充解释。

    “你看,我们村里的几家养鱼大户,吸取了去年水白菜盖江和今年洪水冲坏鱼网的教训,都搞起了自然生态养殖。”旁边的几个渔民指着江面,欣喜地告诉笔者。

    “我们准备发动村民,以合作社的方式来管理属于双河的水域,大家一起投放鱼苗,管理鱼,收获鱼,销售鱼!这样既可以防止偷鱼、滥捕现象,大家又能抱团取暖,发鱼财,共同富!”杨宏汉与几个渔民异口同声地说。

    在遭遇了2014年水白菜的污染,今年百年一遇的洪灾过后,无论在坌处镇青浪村、长滩村,还是在远口镇新市村、六池村、坡脚村,亦凡是瓮洞镇柳溪村、关上村、梭坪村等,都能听到移民朋友的清醒认识:只有生态养殖和合作社管理模式才能抵御一切风险,才能走上养、加、销一条龙服务的养鱼致富路!一直从事生态养鱼,把干鱼包装成礼品俏销全国各地的瓮洞镇柳溪村潘启均一家就是生动的写照。

    库区生态养鱼致富,已成为库区移民朋友的共识。

畅销省内外的清水江干鱼

农民网来的野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