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万名“农机手”乐骑“铁牛”闹春耕

08.04.2015  10:44

    新华网贵州频道4月8日电  随着插秧季节的来临,天柱的“铁牛”又开始轰呜起来!旋耕机、耕作机、拖拉机……如梭奔走在良田大坝、机耕道上,翻犁板田、拉运春耕物资,勤劳的人们正在赶修水利、加固堤防,山村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赶早春”的忙碌景象。

    近日笔者来到天柱县凤城镇老寨村,只见村民刘荣明正仔细检修着他的耕田机,忙着去帮邻里翻耕责任田地。刘荣明告诉笔者,“现在就得抓紧时间先把一些板田翻耕过来,免得到了插秧季节时忙不过来。

    今年51岁的刘荣明,勤劳肯干也健谈,各种农活样样在行,各种农机都能“”还会修,是一把“农机好手”,每年代耕本村和周边村寨村民田土不下800亩,而且自己还流转承包了村里16户村民的50多亩田种植优质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田土刚分到户后,还不到20岁的他便跟着长辈学种田,掌握犁耙技术后,家里便养了一头耕牛用来耕自家的地。近10年来,看到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挣钱,一到春耕,很多村民为种田翻耕发愁,于是,他就增养了8头耕牛,除种好几亩责任田外,每年还利用耕牛帮部分缺牛、缺劳力的村民代耕责任田地增收。

    “2009年我把耕牛全卖了,买这架东方红拖拉机,55匹马力的,新款梭式变速箱,带拖车、水耙轮​‌‌、旋耕机,可犁、可耙、可起垄、可拉物资……”“‘铁牛’替代耕牛,代耕田土翻了10多倍,每年代耕收入不下2万元,还感觉不是很累。”说起用“铁牛”挣钱,刘荣明感概万分,还是党的政策好才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买农机政府给补贴,自己以前对农机操作是个门外汉,通过参加农机培训班学习和亲手实践操作后,逐步掌握了耕田机田间的一些操作技能。有了农机具的辅助,粮蓄更充足,于是他就用大米烧酒卖,再用酒糟喂猪,平均每年都要卖米酒6000多斤、肥猪10余头、稻谷30000多斤,年收入85000多元。

    发展现代农业必需现代工具。据原老寨村主任肖宗珍介绍,往年农户种田地,大部分农户都是用耕牛犁耙田地,后来随着党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好,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很多养牛耕田的农民增收后,便将家里的耕牛变卖换成“铁牛”,机械化整田不但工效高、质量好,而且速度快又省力,大大提高了耕种效率。

    巾帼不让须眉,肖宗珍一个人每年要种水稻50多亩、林下套种勾藤70多亩、何首乌30多亩,还要管护500多亩油茶树,家里买了三台耕作机、两架三轮车。她告诉笔者,现在村里已通过土地流转,把门前润松大坝这2000多亩田划分为五大农场,实行规模化生产优质水稻,农机具也就派上了大用场,每天忙个不停。

    天柱县像刘荣明、肖宗珍这样的种粮大户200多家,全县拥有农机具的农户占总农户的45%以上,农机好手11000多人,还成立了6家农机生产合作社,这上万农机好手正骑着自家的“铁牛”奔走在16万余亩良田大坝上。

    采访中,蓝田镇锋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师傅杨汉锋说:“合作社也开始“接单”了,有叫去犁田的,也有叫去犁土的,每年春耕秋收秋冬种时我们都忙不过来,所以,有时还会有外地的耕作队开进来助耕。”目前,该合作社的14辆拖拉机已分赴邦洞、蓝田、白市、凤城……等乡镇种粮坝区开展耕犁作业。

    “有现代农机具的辅助,农业精准作业更轻松,粮食的产量产质就更高!”天柱森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开斌对进粮更是信心满满。日前公司已与蓝田、凤城、渡马、高酿、远口等五个重要种粮乡镇的760多户农民签订了1700多亩水稻订单合同,还在高酿镇邦寨村流转100多亩田,专门种植纯绿色优质水稻。

    天柱农业“赶早春”。截至发稿,该县已集中开展各类农业、农机技术培训55次,培训人6830多人次,农技人员入户助农检修各类拖拉机等农业生产机械5570余台(套),6900多台(套)生产农机投入春耕,已翻犁稻田48000多亩。同时,县农业部门还储备了稻种180吨、玉米种子120吨、化肥3万吨、农药20吨、农膜26吨,后续储备也在源源不断的进行中。(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