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侗族农民龚经龙返乡创业富民记

23.12.2015  19:15

龚经龙(右一)正在放鹅。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23日电  冬水渐落,天柱八景之一的“濮头雾雨”,1000只灰、白鹅成群而居,有的在清澈的浅水中嬉戏,有的在小河岸边引项“高歌”,好一派热闹景象。

    日前,笔者来到距县城25公里开外的凤城镇圭研村,高入云端的濮头山若隐若现,这里青山丽水围村绕寨,自然风光秀丽。返乡民工龚经龙创办的“天柱县凤城龙共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建在这真山真水之间。

    走进生态鹅养殖基地,一排排用楠竹篾条扎成的鹅棚分布岸边,民工们有的在按规划图搭建控温棚,有的在地里割草喂鹅。

    “今年,先后试喂了3批鹅,赚了15万多元。”基地负责人龚经龙说:“几天前又引进一批雏鹅,以确保基地不断货。

    谈起自己的创业之路,龚经龙向笔者打开了话匣子。

    1983年初中毕业后,17岁的他跟随父亲学做木匠,为村民做门窗、装板壁等木工活,因为村寨里农户不多,建房修缮的活路时有时无,收入不定。闲不住的龚经龙,每年零散地喂些家禽,并利用空余时间,一边看科技书籍,一边学习培植食用菌,一年最少也有七八千元的纯收入。1995年底,正当龚经龙将家里的全部积蓄投资种菌时,因熏炕腊肉引起火灾,自家房子和菌棚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一家人从居食无忧,一下子变为居食无处。

    十分无奈的龚经龙与一家老少6口人,带着从火灾中救出的几袋粮和从地里刚挖的几袋洋芋,来到凯里市区租房打工。父亲和他都是传统木工技艺的好手,很快就找到了一处建筑工地打工,尽管生活在都市边缘,但一家人总算稳定了下来。因为父子俩为人诚实忠厚,木工技术又十分过硬,所以一年到头不愁活干。

    龚经龙说:“打了几年工后,我开始承包一些建筑装修工程,虽然看似能赚不少钱,但是工程结束后,却很难结清账拿到钱,于是自己转行做起了家居和办公装修。

    今年2月,多年未回乡的龚经龙来到老家时,看到以前大片大片的田土,因农民外出打工而荒芜,加上这里有上好的水源,眼界开阔的他动起了养鹅的心思,于是决定返乡养鹅,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20年前,背菜带粮进城租房打工的龚经龙,现在已今非昔比,他在凯里市已拥有价值数万的房产,而且手头还有一定数额的活动资金。

    龚经龙告诉笔者:“我虽然不算很富,但是乡亲们还很穷,想通过建立养殖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大家走上致富道路。

    养鹅,龚经龙青年时在家也曾养过,但建基地大批量养殖却还是头一回。从鹅棚的设计建造、雏鹅购买、饲料选配和疾病防治,每一个细节他都进行详细的跟踪记录,遇到难题,除查阅资料外,还专门向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请教。

    为了降低风险,龚经龙采用先试验再扩大的方式进行养殖,最先从30只养起,饲养70天出栏赚了1420元,第二批从广西引150只,70天后出售每只获28元纯利,第三批从江苏宿迁引进雏鹅400只,每只纯利达176元,前后三批共赚15万余元。

    龚经龙告诉笔者:“养鹅技术已基本掌握,但选购雏鹅却缺乏经验,上个月在江苏才吃过一次亏。由于自己缺乏雏鹅鉴别力,遭遇了卖家以鸭充鹅的欺诈, 200多只雏鹅养了一个月后,竟然变成了麻鸭。雏鹅50元一只,雏鸭5元一只,45元的差价,一下子让自己直接损失1万元。

    目前,龚经龙创办的养殖场存栏成鹅182只,中鹅421只,小鹅420只,今年产值达到50万元。

    率先致富返乡发展的龚经龙并没有只顾个人,为了帮助乡亲们致富,他成立了“龙共养殖专业合作社”,仅今年就带动8户农民入社从事生态鹅养殖。下一步,龚经龙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建成生态养鹅村。5年后,实现每月出售成鹅2000到2500只,年产值1000万以上。

    谈到养鹅的市场前景,龚经龙信心百倍地说:“在这里采用生态方式养鹅,鹅自幼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水稗草、苦荬菜、蒲公英、鸡眼草等野生牧草,肉质嫩香,销路不是问题,今后打造成独一无二的‘百草鹅’品牌后,更将成为当地市场和电商的抢手货。”(唐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