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探索“理论大篷车·欢乐下基层”新路子

04.06.2015  16:14

山村“微讲堂”传递大能量

——天柱探索“理论大篷车·欢乐下基层”新路子

    新华网贵州频道6月4日电  6月1日,天柱县社学乡金溪村一户农家门口两位农民正在比画着什么,时而在蔬菜种植图上圈圈勾勾,时而在山羊养殖规划图上指指点点。拄着拐杖的是残疾人袁世财,另一位则是村里的“土专家”,被誉为最美侗族村官的袁公文。原来是袁公文向袁世财讲解着农村种植养殖课,为他描绘今后的致富蓝图。

    没有教室、黑板,哪里都可以做土专家、田秀才和示范户向农民授课的讲台,当地老百姓把这种小到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技术课亲切地称为“微课堂”。天柱县正是将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微讲堂”,渗透到四十八寨、移民库区、田间地头、村寨庭院、古树凉亭、种养殖基地和社区、厂矿、学校,探索出“理论大篷车·欢乐下基层”宣讲活动的新路子。

     新思维:“微讲堂”释放大能量

    天柱是一个拥有4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县,侗苗族人口占98%以上。针对当地群众居住分散,组织集中开展宣讲比较困难的实际,以理论宣讲创新为突破口,通过配备一辆车、一套音响、1-2个讲师等组成“理论大篷车”,组织理论讲师和“草根名嘴”“优秀德师”将“微讲堂”开到渔船上、凉亭里、古树下,风雨桥边,几个或几十个人围坐在一起,听取1—2个“专家”主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群众路线,讲和谐家风……

    “微讲堂”时长多不超过两小时,少则几十分钟,是天柱县“理论大篷车·欢乐下基层”结合实际以小见大的“微行动”,因其形式多样、短小精悍深受到老百姓欢迎。家住该县凤城镇钟鼓村的农机手袁仕俊参加“微讲堂”培训后说:“这样的培训太好了,没有了令人一头雾水专业术语,几十分钟就能学会一门技术。

    目前,天柱县已培养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12个门类的土专家,成为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生力军,“微讲堂”释放出了大能量。

     新形式:群众“点菜”专家“下厨

    为使农技讲解浅显易懂,政策解读内容不枯燥,天柱县将单一的传授方式变为互动式传授, 积极探寻面对面、点单式、微型化的宣讲。授课时间不再像过去的定时、定点的集中培训,而是化整为零,利用机动时间进行授课,既不耽误正常的农业生产,又营造出了轻松的学习环境。

    该县组织“理论大篷车”深入到村寨、田间地头和群众休息纳凉的风雨桥、鼓楼等,与群众侃门子、拉家常,开展小范围、短时间、面对面的宣讲。近距离的为群众讲解农业种养技术、生态文明、环境整治、消防安全、环保知识和教育、医疗、养老、计生等方面的惠民政策。

    天柱“四十八寨歌节”被列入全国非遗名录,当地群众酷爱唱歌,于是,该县利用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民间节日,组织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专家深入各民族民间节庆活动现场,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编成山歌、小品、快板等表演形式,让群众在娱乐中受教。

    专家的宣讲是围绕事先由群众报送课题进行“点单”式服务,群众需要什么,专家就讲什么,老百姓“点菜”,专家“下厨”。

     新模式:设立乡村“情报站

    近年来,天柱县通过“理论大篷车·欢乐下基层”培育一支属于自己的充满泥土味的乡土服务团队,“安插”在老百姓身边,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准确获取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需求,并有针对性的组织“理论大篷车”开展专家宣讲服务,不断激发群众的内在需求、解决热点需求。群众把长期与自己共同生活的乡土服务团队亲切地称为“情报站”。

    今年4月,“情报站”获取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的急需,并将这一信息上传“理论大篷车·欢乐下基层”工作组后,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走进侗族村寨田边地脚,为农民群众讲解选种育苗、病虫防范、农药化肥使用等农业种植技术。同时邀请黔东南州农业技术专家,深入油茶产业园,为油茶种植基地培训油茶栽培技术,帮助群众解决在耕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5月上旬,“情报站”得知库区移民对移民政策和库区农业发展政策的需求,“大篷车”理论宣讲服务队就深入到移民库区,为移民户解读移民政策,培训库区农业发展技术,促进库区农民搬得动、住得下、富得起。同时,根据安全生产和生态文明的需要,环保、安监等部门专业宣讲人员,深入车间、矿山宣讲安全生产知识和环保知识,做到零‘三违’、零隐患、零事故。

    5月下旬,“情报站”获知边远山区群众农忙时节求医难,“大篷车”专家医疗队就走进村寨为群众送医送药,免费义诊,并向村民讲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卫生保健、常见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据统计,仅今年1—5月,天柱县“理论大篷车·欢乐下基层”宣讲团队共深入到16个乡镇50多个村寨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宣讲活动60多场次。(金可文 唐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