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杨秀举:五十年大戏传承情

16.10.2015  19:54

杨秀举与渡马小学大戏班的演员合影。金可文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16日电 在天柱渡马,大戏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全乡有12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大戏班子,每年的“七月二十坪歌节”便成为了各戏班子展现风采的节日,“生旦净未丑”悉数登台,咿咿呀呀的唱上两天,直唱得山欢水笑,人心融融。在当今时代,这种现象已是不多了,就凭借这繁荣的民间大戏,渡马乡被授予“贵州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在这称号背后,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为了传承大戏,默默坚守了50年的杨秀举。

    “在娘胎里我就开始听大戏了

    隐藏在大山褶皱中的岩门村,山前的小溪像条玉带,守护着这里的宁静和安详。1949年,杨秀举在这里出生了,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建国之年,但是物质的极度匮乏使得这里的人们依然过着艰苦的生活,汗水和激情都交给了田间地头,唯一能使心灵有一点点慰藉的便是晚饭后大家聚在一起唱大戏,那年代,唱大戏成为了人们表达美好生活的文化载体,杨秀举的父亲是戏迷,也是当时一个戏班子的组织者,每天晚上村里的人都会聚集在他家里,敲敲打打的唱上大半夜,母亲是父亲的戏迷,总是在一旁静静的听着,直到曲终人散。每晚的大戏演唱成了杨秀举最好的胎教,杨秀举出生后,耳闻目染中也喜爱上了大戏,父亲见其聪明伶俐,于是亲授口教,不几年的功夫,便唱得有板有眼,煞有架势。

    “在娘胎里我就开始听大戏了”当我们问起他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大戏时,杨秀举得意洋洋的这样告诉我们。家庭环境是熏陶孩子性格特征的熔炉,这话不假,杨秀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踩着岁月,一路的唱到现在。

    我们见到见到杨秀举时,他正在教室里教学生唱武生的角色,只听他一声怒吼:“咿呀呀……”只听得人荡气回肠,满教室的回响。虽然他现在已66岁,但是一举手一投足,戏骨子的身段仍然会散发出迷人的气质。

    “杨老师,我看你现在都还这样的英俊潇洒,当年是不是迷倒了很多小女生啊……”我们和杨秀举开了个玩笑。

    说到这,杨秀举还真的抖出了他当年的粉红往事:

    “那时候,由于我长得比较好看,又聪明好学,所以父亲除了教我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外,还重点教我出演旦角角色”确实,旦角需要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角色。所以旦角除了需要有超强的综合演技外,还需要有一张俊俏的脸”。杨秀举父亲洞悉杨秀举的潜力,儿子被培养成了当地的名角。

    “那时候啊,我们排练一出由潮剧改编的《段红玉归宋》,我男扮女装,饰演‘段红玉’走村串寨的演出,于是有好几个村寨的女子便迷上了我这形象,有的女子更是悄悄的跟着我走乡串寨的演出,我演出时,大胆的女子便会‘段红玉、段红玉’的大声喊叫,胆小的女子便会羞涩而悄悄的递上一串串暧昧的眼神。更有的便会托亲朋好友转话向我表达爱意,每次演出结束都会收到好几双当年向男生表达爱意的信物——鞋垫。

    “动过心吗?”我们对这样的话题好像很有兴趣。“没有,当时我一心只是想把戏演好,何况我已经有了妻子,这事是万万不可的”杨秀举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们,但是,话锋一转,他又很调皮而自豪的告诉我们:“我妈妈就是我爸爸唱戏唱来的……

侗族大戏传承人杨秀举在教学生练习。金可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