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后发赶超 走出“发展新路”

14.07.2015  11:45
  经省委领导同志同意,省委办公厅分别于7月6日、10日召开“服务决策专家智库”座谈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各抒己见、建言献策。本报分上、下两期对与会者发言摘要刊发。

培植后发优势  奋力后发赶超

  徐静(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强调,要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并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任何优势都是动态的、发展的,都有一个从没有到有,从可能到现实的过程,所以“培植”就是优势发挥的必要前提。而“培植”就是要“实践”,要“”,尤其强调是要讲求科学地干,即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推进可能优势向现实优势、历史优势向时代优势、资源和要素优势向产业和市场优势转化,甚至推进发展劣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而奋力后发赶超的前提,是要奋力发挥优势、实现优势。要做到这一点,就主观层面来说,要有好的精神状态。物质决定精神,但精神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一个地区在物质要素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精神的力量来弥补。比如曾经的大关精神、前几年大旱中彰显的贵州精神,其实都是在物质要素短缺情况下所彰显出精神力量弥补的典型。贵州与全国差距大,与东部地区差距更大,后发赶超,首先要有信心、有志气。信心和志气从哪里来?我理解要从对历史和现实的自信中树立起来。从历史来看,贵州是一个曾经拯救了中国革命的地方,一份沉甸甸的红色记忆足以让贵州广大干部群众充满自信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指出,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在历史中寻求启示、树立自信、振奋精神。从现实来看,201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面对着贵州发展的“”与“”,不仅喊出了“我们不想总是垫底,我们也想奋力攀高”的心声,而且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省情,紧扣发展速度“”这个症结,高举发展、团结和奋斗的旗帜,坚持主基调,实施主战略,2011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呈现出提振信心、振奋精神的“贵州速度”,贵州人的信心增强了、行动有力了、志气高涨了。

  从客观层面来说,要有良好的环境。任何后发优势都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才能释放的。良好的环境,关键是制度环境。制度环境靠什么,一靠改革,二靠法治。首先,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把不利于后发优势发挥的制度“”除掉。其次,要树立良好法治环境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有利于后发优势发挥的制度“”起来,并且“”得稳、“”得久。要辩证运用“”与“”的思维,实现改革和法治双轮驱动,营造有利于创业、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制度环境,真正把后发优势释放出来,最终实现后发赶超。



强化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谢一(省委讲师团团长):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为贵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设置的前置要求,也是我们走“发展新路”的客观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当然也是贵州实现后发赶超、走“发展新路”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目标引领举措,举措支撑和保证目标实现,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我们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把握,协调推进,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引领和贯穿于走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发展新路的全过程。

  当前,贵州已经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发展的潜力、态势良好,争取同全国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完全可能。我们必须从贵州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现阶段发展特征出发,把争取同全国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努力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不断缩小同全国的差距,争取到2020年人均GDP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走出一条奋力后发赶超的新路。



积极适应经济发展 新常态

  张晓阳(贵州财经大学教授):贵州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好自己发展的定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一是在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上走出发展新路。贵州“十二五”期间在顶层设计上谋划了“两加一推”的主基调,实施了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的主战略,推进“5个100工程”“四个一体化”,打造经济发展的“五张名片”,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等重大战略举措,大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贵州需要打造出主基调和主战略的升级版,对其赋予时代的新内涵,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二是在投资拉动作为贵州经济发展主要动力上走出发展新路。贵州省情与全国有着很大不同,广大农村的交通状况并没有根本好转:工程性缺水、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等基本民生发展水平与全国比较依然有着巨大差距,有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应力求从根本上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等瓶颈制约。

  三是在大开放倒逼大改革中走出发展新路。当前,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正在全力启动和推进“一路三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建设,构建起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全方位大开放的新格局。贵州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已经正式进入了长江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布局范围。进入了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就意味着贵州经济发展高度契合了国家的战略意图,就会得到国家重大政策的有力支持。我们需要不断强化开放倒逼改革的强烈意识,从全方位的大开放倒逼大改革中寻找到新的出路。要根据贵州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的产能优势,整合好各种优质资源,深度融入国际经济新一轮的大循环中去,成规模地走出省门和国门,对国内外目标市场集中发力,把进出口贸易这块短板尽快补上去。

  四是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走出发展新路。对已有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进行全方位整合创新,力求既谋到“”,也得到“”。政府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政策扶持、体制机制创新上,要全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使其尽快成为贵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体。要聚气凝神,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大健康产业、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走出新路;尤其是在引领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中,不仅要“得势”,更要“得利”。

  同时在扩大贵州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提升消费层次中走出发展新路。



大力发展现代山地 高效生态农业

  苏维词(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贵州山地多、农业生态环境优越;同时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如何依托“山地”这一优势资源,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构建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是我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建议如下:

  合理规划:编制《贵州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特色优势产业子规划》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科学界定贵州山区优质农经作物种植范围和边界。精准定位:结合市场需求和山地资源禀赋,确定我省山地生态农业发展主要方向,项目选择尽可能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优先选择那些带动能力强、接二连三的山地农业产业项目。科技引领:开展对山地特色农林牧产品的选育、培植、种植养殖等产业化开发技术的集成研究和试验示范,研究和制定山地农业和特色农业产品的技术标准,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争取国家支持,把贵州高原山区列入全国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发挥省级高效农业园区的龙头和载体作用,着力培育一批省级高效农业园区中有特色有潜力的龙头企业,推动全省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生产上台阶和规模。实施“四个一批”品牌战略:保护一批有影响的品牌:主要针对贵州现有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优产品,如茶叶中“三绿一红”、老干妈等,申报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扶持一批有特色和潜力的产品,如“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潜力品牌;挖掘一批有历史底蕴但目前生产面临困境的品牌,如普定“朵贝贡茶”“从江香猪”、纳威赫等地区的“赶山猪”、关岭黄牛等地方特色品种的复壮与产业化等;新培育形成一批知名品牌,如山地观光农业、山地农业旅游、山珍保健食品等。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和完善全省生态农产品信息平台和展示交流平台:健全贵州省农经信息网,构建贵州农林特产品信息平台;主动与全国大型购物平台、农超对接,开辟贵州特色农产品专柜;利用“县县通高速”和逐步形成的高铁路网的优势,在高速公路入口、服务区、铁路站点、游客集散地等场所建立贵州山区“生态型”农林特产专卖点,确保价格公道和产品质量。同时,保障到位,政府、公司、农户和科研人员各司其职,形成贵州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合力。



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的 发展新路

  单晓娅(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的发展新路,最重要的是要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生态文明转型,创建工业生态系统,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快贵州工业化发展。

  产业结构的生态文明转型——

  一是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以产业生态化支撑生态文明,保障生态文明,确保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进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二是实施环境分类管理,逐步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优化开发区域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依托人才与技术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实现增产减污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在重点开发区域根据环境承载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的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增产不增污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目标。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为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以草地畜牧业以及家禽养殖、中药材、花卉等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使绿色产业逐步成长为重要支柱产业。在禁止开发区域禁止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的项目,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遏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三是促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贵州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保持区域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使其向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方向演化。应大力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必要的物力和财力保证,为其创造更高发展与前进空间,影响贵州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方向。

  形成工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创建工业生态系统。这是实现绿色循环经济的有效方式。贵州资源总量丰富,迫切需要创建工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工艺设计、工业规划及工业管理,利用现有的工业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和相关学科的高科技手段,按照企业生产和污染的不同种类,通过优化、整合及重组,使工业生产系统建立起相互依存、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新型关系。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把传统技术改造成生态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绿色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绿色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



走出一条不同于西部 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张胜荣(贵州财经大学教授):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来确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发展的理性选择。

  西部欠发达地区往往被贴上传统社会的标签,而传统社会的本质是停滞与静止,生产周而复始,人们遵循自然时间,生产方式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当产品有了剩余后,才产生交换的可能性,贸易依存度低,不能从小农经济中产生大规模的商业活动,缺乏比较优势。

  在发展的道路上,从原材料供给基地的资源禀赋特征,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由于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仅出卖原材料给发达地区,又用高于原材料十倍的价格从发达地区来购买欠发达地区原材料制作的商品,这一不等价交换方式剥夺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低收益方式,不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使欠发达地区保持相对贫穷的位置。这是西部原材料供应省份共有的现象。

  要找到一条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作为原材料基地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在发展什么上重新审视资源禀赋优势。就贵州而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有别于西部其他省区的资源禀赋。贵州有着四季如春的宜居气候,孕育了青山绿水,而青山绿水又孕育了发展的独特路径——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什么,归根结底是要找对发展的方向,调整发展的观念与思维模式,不能光为GDP的增长而发展。



走山区绿色发展 生态富民之路

  洪名勇(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的优势是山区,在于山区生态的多样性、在于生物多样性;在于工业不发达,污染不严重,在于生态保护好,这为贵州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生态富民是指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充分吸引广泛民众参与,通过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生态产品和提供生态服务,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过程,实现民众的富裕。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生态资源、生态环境商品化或准商品化,进而实现部分生态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化开发,走生态产业化之路。二是产品绿色化。瞄准区域外巨大的绿色市场,充分利用贵州生态资源,生产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推进贵州经济向绿色化升级。三是产业结构的绿色化转型。对于现有产业尤其是资源型产业、高能耗产业、高污染产业,应通过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从而实现存量产业的绿色化。四是个体生态环境的正外部性在本区域内部化,从而使生态环境和不可移动的生态产品集群化,有利规模经营,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区生态旅游。五是经济增长路径益贫化,广泛吸引基层民众尤其是农民参与绿色生态农产品的生态过程、生态环境的生产过程、生态旅游的服务过程,使农民能够更多分享发展成果,使普通民众的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六是游戏规则亲民化。不仅规则从精英拟定走向民众参与,而且将更多的权利配置给广泛民众,使一般民众能够参与规则的实施。



用好五大平台 寻找增长新动力

  石培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用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平台,推进绿色丝绸之路行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成为贵州亮丽名片,抢占了绿色化发展制高点。建议贵州倡议推进绿色丝绸之路战略,发起新的绿色长征。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办成展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平台,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生态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用好大数据平台,推进打造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云平台。建议贵州发起推进云上“一带一路”工程,策划举办“一带一路”大数据博览会、大数据合作等。同时,将大数据+旅游+健康等特色产业培育为优势产业,在自身产业发展方面展现出主动性。

  用好贵安新区平台,建设中欧、中德、中新等国际生态经济合作示范区。中央提出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定位和期望值都很高,需要精心谋划、精心打造。建议争取将贵安新区作为中国与国际合作的平台,成为“一带一路”合作中的创新平台,构建新的发展载体,将贵安新区建设成为中欧、中德、中新等国际生态经济合作示范区。通过推进合作获取“一带一路”红利。

  用好“多彩贵州”平台,构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世界性发展新平台。一是建议争取举办世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二是建议对接全国生态旅游规划,发挥贵州与欧洲相似特点,构建中瑞、中法、中欧旅游合作示范区等发展平台,成为国家领导人与国外签约推进的重点项目。

  用好黔深欧海铁联运通道平台,强化贵州在“一带一路”中的通道地位。黔深欧海铁联运班列·中欧班列(贵阳—杜伊斯堡)正式开通,标志着贵州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便捷物流大通道正式形成,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重载集装箱的公、铁、海多式联合运输。从出海通道看,贵阳改貌物流中心为始发站,通过铁路运至深圳盐田港,以铁海联运方式运至欧美国家,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网络;从陆路通道看,由贵阳向北经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再向西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最终抵达德国杜伊斯堡,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网络。

加强生态文明 法制建设

  吴大华(省社科院院长):在生态立法上,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现有生态环保法律体系逐渐完备的基础上,我省应当抓紧构建以下制度:

  制定《贵州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条例》,对气候资源调查、气候区划编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气候资源保护等进行规定。制定《贵州生态环境监测条例》,通过全面设点、全省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制定《环境保护督察办法》,建立健全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明确督察的重点对象、重点内容、进度安排、组织形式和实施办法。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明确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标准、审计责任界定、审计结果运用等,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细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围绕落实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

  同时,在生态执法上,加大生态文明执法力度;在生态司法上,继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机制;依法运用各种刑罚手段等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以零容忍的决心和勇气,严厉打击污染破坏水资源、大气资源、土地森林矿产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和查办生态环境领域职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