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大山般的厚爱给了100多个没爹没妈的娃

04.04.2017  19:24

  新华社贵阳4月3日新媒体专电  题:她把大山般的厚爱给了100多个没爹没妈的娃……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罗羽

  脑瘫、癫痫、盲聋哑、软骨病……过去二十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54岁的居民肖兴英,先后收养、照料了上百位孤残孩童,她用大山一样深厚的爱,一点一滴灌溉孤残孩童,被称为“肖妈妈”。

  在肖兴英位于西秀区安大社区的家里,一位叫民食的10岁小男孩,从小身患脑瘫,不能说话、走路,在床上躺了整整十年,但他身体皮肤光亮。民食一看到肖妈妈的身影,就目不转睛地盯着,脸上堆满笑容。

  “孩子长期躺在床上,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要帮他多活动筋骨。每天光是翻身、按摩就得七八次,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肖兴英说:“我能给这些孩子的,也就只有这一颗心了。

    缘起

  时间追溯到1997年10月的一天,寒气初透,肖兴英像往常一样,大清早六点起来,推着小推车,到住地附近安顺市西街的一所学校去卖糯米饭。走了一段路后,她就听到了婴儿撕心裂肺的哭声。

  “街上还看不到几个人,我就奇怪怎么会有孩子哭声。”肖兴英回忆,她循声寻去,在路边的一个土灶旁看到了一个用衣服简单包裹的婴儿,抱起来一瞧是个男婴。她就在周边来往的行人中寻找婴儿的父母,问了两三个小时,才明白孩子是弃婴。

  “婴儿被父母丢掉,一般情况下是身体有问题。”肖兴英说,她赶忙把婴儿带到医院检查,不出所料,婴儿患有脑瘫。肖兴英又带着婴儿到当地民政局和派出所求助寻找父母,无果,最后只能将婴儿带回家。

  当时,肖兴英一家就在西街附近租房住,四口人挤在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婴儿整天整夜哭。儿子说气话,让她“哪儿捡的送哪儿去”。肖兴英则认为,“捡到了就是缘分,不可能再扔出去”,就收养了弃婴。后来,她给婴儿取名为民强,希望他以后能健康强壮。

  “取‘民’为姓,是希望孩子长大后不要忘了人民。”肖兴英说,这也成了她日后给孤残儿童取名的惯例。

  每天都得带孩子,肖兴英的“小生意”没法再干了,只能一心待在家里。

  兑现誓言

  2000年,肖兴英搬家了。

  民强哭闹厉害,为了不影响西街附近的邻居,她到安大社区丈夫的老家建了新房,还辟出了一个小院子,比较僻静。可住进去不久,肖兴英的平静日子又被打破:有人将有生理缺陷的孩子遗弃在她家的院墙外。

  “我以前看到一些孤儿后,曾经在心里默默发过誓,要帮助那些没爹没娘的孩子。”肖兴英说,老天这是让她兑现誓言。

  平日话不多的丈夫郭用发只说了一句话,“你要是想照顾孩子,凭我们目前的力量,收养四五个没有问题”。丈夫在一家医院开车,工资虽不高,但有了他的话,肖兴英就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可誓言虽好,实践起来却不易。面对从院墙外抱回来的第一个孩子,肖兴英就犯了难。这孩子是个无肛女婴,小名雪儿。不仅哭闹厉害,还因为年龄太小,达不到做手术的各方面标准,只能每天多餐少量地喂流食。

  困苦劳累肖兴英都能挺过来,但悲痛却让她猝不及防。第二年,时年已5岁多、在保存的照片中看起来浓眉大眼、白白胖胖、煞是可爱的民强,却在一天清晨中突然离世,让肖兴英备受打击,哭了好几天。

  此后,肖兴英照顾孩子越发细致周到。她一人带着雪儿去贵阳做肛门再造手术,住院48天,术后前一个星期几乎没有吃饭,每天用手“小心翼翼托着雪儿,生怕她哪儿不舒服,饿了就啃一两口同病房家属带来的包子或馒头”。

  “我可以苦,但不能让孩子再有一点损伤。”肖兴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