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宗委“精准扶贫”引领笃山步入发展“快车道”

06.01.2016  10:12
      “三年帮扶鱼水情,你与群众零距离,走村窜寨问寒暖,扶贫帮困解难题……”一首首布依山歌传唱在安龙县笃山乡间,唱出了省民宗委等单位近三年来的帮扶情怀,谱写一曲动人的扶贫乐章。

                                                                            全员出动,驻村真帮实促

        笃山,系贵州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90%以上农户居住在典型的喀斯特深石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仅0.67亩。“九山半水半分田,养猪种谷不赚钱,石多山多耕地少,一年收入半年了”这是笃山的过去的真实与照。
      2013年,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班程农同志亲自挂帅,带领省民宗委、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天生桥发电总厂等省直部门组成帮扶集团,由省民宗委副巡视员郭定高同志任队长的省党建扶贫及同步小康工作队,进驻安龙县笃山镇开展帮扶工作。
      三年来,班程农副主席亲力亲为,多次深入笃山镇调研走访、分析研究,帮助笃山群众解决了大量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工作队员真蹲实驻、真帮实促,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做到“三入”,一是“情入”,大走访,深调研,察民情,与群众打成一片,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二是“心入”,安下心来、真心实意地投入到驻村工作中去,千方百计为群众找路子、谋发展。三是“身入”,深入到基层一线了解民情民意,了解各村群众生活、基础设施、生产发展等情况,收集民情民意,帮助出点子、想办法、解难题,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工作队进驻笃山以来,先后开展专题研究会20余次,召开村组干部群众座谈会50余次,乡村干部座谈会20余次,参加座谈5000余人次,深入走访180余次,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30余条。

                                                                            选准能人,凝心聚力发展

      突出党建扶贫工作“书记抓、抓书记”第一责任人的作用,以抓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为重点,注重培养选拔懂经营、会管理的“领导型”能人,善于跑市场、抓客商的“经商型”能人,在生产经营中推广实用技术、带头示范的“专业型”能人作为村“两委”班子人选选进班子。
      在村里,先让村两委班子率先成为抓发展、谋发展的行家里手,成为带头发展的“顶梁柱”,同时充分利用省集团帮扶为契机,整合省民委、财政等部门资金374万元注入全镇12个行政村,使笃山一次性消除“空壳村”。
        在镇上,开展“四日一代办”工作法,让群众办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办事不出村,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解决群众身边问题和困难。在群众中,组建“三老议事”村民自治管理平台,利用“寨老、族老、退休老干部”及历任村干部组成的议事机构,凝聚邻里和谐、社会发展正能量,切实解决干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建设先行,削除发展瓶颈

      按照“整镇推进”原则,以省民宗委项目资金为杠杆,撬动财政、交通、水利、烟草、扶贫、发改等部门资金和中黔电器集团等企业资金1.8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消除水利、交通、小城镇、村庄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
      水利建设上,整合各部门资金974.21万元,新修水池174口,容量5050立方米,安装管网32100米,新建引水渠5120米、水池3421口,自来水覆盖全镇9村62个村民组,12411人用上自来水户。
      小城镇建设上,投入1102万元,完善天门一街、二街附属设施,安装路灯410盏、垃圾箱256个,完成1565平方米的公立幼儿园、540平方米的社区养老院、1807平方米的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和75平方米的公共厕所建设投用,新建1352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院正在施工中。
      村庄建设上,以坡井村为中心,梨树村、拉坡村为示范,充分整合各部门资金421.12万元,实施民居亮化499栋,安装太阳能路灯284盏,实施危房改造94户,完成文化广场建设4个、文化活动中心9个、寨门2个,公厕8处,人居环境明显好转,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产业扶持,增加群众收入

        工作队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中药材、烤烟、种桑养蚕、生猪、绿壳蛋鸡等种养业和石材产业。
        种植业方面,以大坡村为试点,摸索出“六子联动”工作法,即围绕土地找路子、依靠能人扛旗子、用好村干挑担子、流转土地搭台子、种桑养蚕增票子、绿化山头改样子,组织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全投资、全风险、产业化”带动,农户“零投资、零风险、自主式”参与,在全省范围内探索出了农村土地整村流转发展农业产业新模式。
      “六子联动”促进笃山工作呈现“六个”新变化,即农业生产方式呈现“零散化”转向“规模化”,农业经营方式呈现“个体化”转向“企业化”,农村劳动力呈现“农业化”转向“非农化”,农民收入呈现“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农村产业呈现“单一农业化”转向“农工互动化”,扶贫对象呈现“贫困化”转向“小康化”。
        找准了符合笃山地理特点的葛根、桑蚕种植,打造以万家店村、坡井村和坡老村为核心区的葛根种植示范园和以大坡、红泥、梨树为核心区的桑蚕种植示范园。截止目前,全镇共发展蚕桑种植面积5000余亩、葛根种植面积10000余亩、其他中药材种植面积3000余亩,新建抽丝厂和葛根加工厂各1个,实现产值1.4亿元,初步形成了“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养殖业方面,以专业合作社为带动,标准化养殖为主体,大力发展香猪、生态猪、绿壳蛋鸡、本地土鸡等养殖。目前已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16个、圈舍2万余平方米,生猪存栏1.2万头,出栏2.5万头,绿壳蛋鸡、本地土鸡存栏3万余羽,出栏4万余羽,实现经济收入6000余万元。石材产业方面,建成贵州木纹石产业园区,入驻企业4家,年加工板材600万方,销售石材550万方,实现税收1000余万元。
        三年来,集中修建10条通村硬化公路及串户路,投资1.5亿元,硬化通村通组公路284.24公里,全镇通村通组路硬化率超过85%;投资5000余万元,改扩建张家桥至四门洞宽6.5米、长20.514千米油化路,惠及10个村49个村民组万余群众。
        在省民宗委等单位的亲情关怀和大力帮扶下,全镇财政收入从2012年的979.54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410万元,年均增幅达21.97%,截止2015年8月已完成财政收入1742.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4540元,增加到2014年的6110.53元,年均增幅达17.3%,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00余元,未脱贫的5507人全部实现脱贫和综合排名全县第三的目标。2014年笃山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列全县第四位,率先通过全省“减贫摘帽”镇验收,2015年2月完成“撤乡设镇”工作。
        “水似玉、山如黛、闻花香、踏青石,沿山行,忘路之远近……”这是省扶贫工作队在笃山镇扶贫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正如该镇坡井村一位外出打工多年回家后看到家乡变化太大所感慨说的:“三年不回乡,找不到回家路!”
        如今笃山,一条条蜿蜒的柏油路直通寨门,寨中民居错落有致,环境干净整洁,镇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井然有序,走上了小康路、住上了小康房、喝上了小康水、用上了小康电,财政撑起了“钱袋”,群众鼓起了“腰包”。
        笃山,这个在外界人看来“不具备人类生存”的穷山乡,变成了山青、水碧、业兴、民富的小康镇。“靓丽村庄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一首首歌谣,都是来自百姓心坎上对省扶贫工作的肯定和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