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小药材 大“钱”景

23.09.2015  13:25

威宁党参喜获丰收。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23日电 八月的威宁大地,满目葱茏,生机勃发。碧水青山间,党参、半夏、天麻、金铁锁、重楼等各种中药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丰收在望。

    从千家万户的零星散种,到集中连片种植;从田间粗放经营,到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从卖原料到深加工……中药材之乡威宁,正在以崭新的姿态阔步走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

    根据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药材资源调查显示:目前全县有地产药材1688种,其中:植物药1593种,常用或具有开发价值的近500种,稀有药材如金铁锁、小红参、秦艽等在贵州仅威宁独有,“威宁党参”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威宁坐落在乌蒙山脉腹地,纬度低、海拔高,高原台地交错、沟壑纵横,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威宁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有力推动了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威宁是“中药材之乡”“天然药库”,不仅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更有种植药材的传统。多年来,威宁按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化程度低,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造成了中药材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出口不畅的困局。如何让中药材成为威宁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支柱?威宁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建设“中国西南道地的绿色中药材基地”的目标,打造一个品牌 (威宁党参)、致富一方的工作思路。

    近年来,威宁在深入调查反复研讨的基础上,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抓住国家扶持产业发展千载良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确定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制定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当地农民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子,让中药材成为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威宁县迤那镇五星村,村支书李仁兵说,今年三、四月份党参苗销售完毕后,全村收入最多的达10多万元,最少的也有1万余元。依靠中药材,迤那镇8个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国家政策就是好,种药材政府不仅提供培训、技术,还发放补贴,我们种的药材不愁卖不上个好价钱!”说起种植中药材,当地药农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规模种植中,少不了药材专业合作社。威宁县黑石头镇繁茂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流转土地5000亩,种植百合、金银花、桔梗、党参等中药材;在二塘镇梅花村党参基地的药田里,药农们正在给党参除草。合作社理事长蒲周凡等向笔者介绍,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引导广大社员群众进行各种大宗中药材种植,推行“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取得了增产增收的显著效果。

    如今,威宁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发展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活跃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推广,威宁种植中药材的农户逐渐尝到了甜头,激发了农民种植积极性,种植农户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威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6.1万亩,年产值超过7亿元,覆盖15个乡镇58个村10000余户40000余人,全年药农人均收入比其他产业增加纯收入600余元。

    2014年,威宁中药材种植受益农户10468户,46912人,其中贫困户6120户,27474人。中药材产业的兴起,为威宁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拉动了威宁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中药材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产业,是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威宁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按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的思路,继续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投资和建设,努力把中药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中药材建设的步伐,努力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回首过去,环视今天,威宁中药材产业从初期的简单种植和粗略加工,到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从走街串巷的叫卖到专业化市场的运作,“中药材乡”这块“金字招牌”将会越擦越亮! 力争到2018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万亩以上,大健康产业总产值40亿元以上。

    “天地惠灵气,人间存仙草”。凭借威宁独特的自然气候、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突出的市场优势、明确的发展思路,凭借威宁148万人民的勤劳苦干、不懈努力,打造“中国西南道地的绿色中药材基地”一定成为现实!中药材之乡——威宁必将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使中药材产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导产业。(刘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