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寻孩误会频发:网络催生“寻人乌龙事件”

11.09.2015  12:15

    本报讯 9月9日下午,一条“保姆带着两岁娃娃失联10余小时”的消息,刷爆贵阳市民的朋友圈。警方出动百余警力全城搜寻,并于当晚找到了二人。原来是保姆的手机没电了,遇到大雨未能及时回家,才引起了误会。民警称,在网络上,贵阳已发生多起类似的乌龙事件。

    在与贵阳多位基层民警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娃娃走丢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2014年2月至5月的短短三个月内,世纪城派出所就接到40余起走失报警,其中最多的一天“”到5个娃。

    贵阳一位舆情专家认为,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到了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寻找娃娃的途径也不再仅仅是报警。焦急的家长可能就会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第一时间把“丢娃娃”的信息传播出去。在传播过程中,一些营销账号为了博取点击量和转载量,甚至会把这些信息进行改编,造谣传谣。不少网友往往是出于好心,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转发扩散。

    据了解,除了在9月9日发生的乌龙寻人事件之外,贵阳自今年5月份以来,已发生多起类似事件。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传播最广泛的微信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和疾病三个领域。制造恐慌是谣言传播的常用手段,而谣言又恰好激起网友保护重要亲友的欲望。“每个人觉得转发就是为别人着想。但当很多人都这么做时,就会引起社会恐慌。”该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对这类为了一己之利而利用社会善良心理的人员、机构要严肃处理。

    (本报记者 侯川川)

     相关链接

     专家建议 甄别信息再转

    舆情专家认为,通过贵阳近期出现的多起乌龙寻人事件可以看出,警方迅速行动、媒体及时发布真实信息,确实挤压了谣言的生存空间。但谣言病毒式的传播还是让事件中的几个无辜者“躺枪”,热心网友的好心被利用,微信朋友圈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对此,他建议办案民警或者相关部门,在处理一起谣言事件时,应及时通过媒体,公布核心信息,及时澄清事实,让网友积累相关经验。

    针对如何鉴别微信谣言,业内人士也给出了建议。一是查看帖子上的电话号码,是否属于本地,帖子是否是改编过的老贴;二是转发前要冷静,查看消息源是否权威,事件是否在本地发生,弄不清的,可向专业机构或警方求证真假,多方求证后再转发,勿让朋友圈“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