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哲觉镇把住绿色门槛 守住生态红线

03.02.2015  22:02
 

哲觉镇地处威宁县南大门,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45362人。目前,全镇森林管护面积达230170亩,其中有林地227538亩,灌木林地2507亩,未成林地125亩,森林覆盖率接近57%,被誉为“林海哲觉”。

近年来,该镇顺应绿色发展潮流,以“威宁试点”为契机,按照“走科学发展之路、创特色产业示范,树生态文明标杆、展贵州窗口新貌”的发展定位,紧紧把生态环境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激活生态环境这一“鲶鱼效应”,探索出一条具有贵州特征、威宁特色和哲觉特点的生态文明示范路子。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据了解,哲觉镇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早在1992年就制定出台《哲觉镇森林保护管理措施》,之后又相继制定《哲觉镇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哲觉镇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哲觉镇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确立了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各村也制定了详细的绿化规划和实施办法,并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013年完成国家森林生态效益林19987.2亩,开展荒山绿化480亩,种植青松苗27000株、柳杉45000株,种植苹果树2700亩、核桃树10800亩。

2014年,完成荒山荒地植树造林3500余亩、栽种青松苗40万株,石榴苗3万株。下一步,将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实施万亩生态经果林项目,规划发展10000亩核桃、2000亩板栗、2000亩茶叶、2000亩石榴,形成多元化绿色产业布局,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以上。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哲觉镇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由来已久,他们在保护青山碧水的同时,也在享受“绿色银行”带来的天然馈赠。当前,全镇广大群众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核桃、苹果等经果林,在自家山头和地块种植天麻、葛根、党参,半夏、百合等中药材,发展梅花鹿、野鸡等特色养殖,还探索出利用松针作为“绿色地膜”发展中药材的先进经验。

据该镇兴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倪兴跃介绍,松针对耕地起到保温、保湿、杀虫和改良土壤的功效,松针也可以卖钱,在当地松针的批发价是每吨1000元,稍高于白菜的批发价格,还是一笔“额外收入”。

2013年,该镇种植半夏2460亩,百合4090亩,鱼腥草4830亩,党参4250亩。2014年该镇百合、半夏、鱼腥草、党参等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2.6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

我镇中药材种植完全施用农家肥,并用松针覆盖,不但省去了塑料薄膜带来的‘白色污染’,还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是更名符其实的绿色产品。”采访中,哲觉镇兴茂种养殖专业负责人、天麻种植大户姬兴茂自豪地说。

由于生态条件好,不但当地人畜安全饮水有保障,富余的山泉还能加工为矿泉水出售。2014年,该镇引进箐竹天然山泉水厂,占地3.86亩,年产3000吨。目前,一期地下泉水深加工工程已投资160万元,产品在威宁辖区及周边县(市)供不应求。

只有生态条件好了,产业才能发展。近年来,我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利用良好的气候、土壤和生态资源,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百合、半夏等中药材产业,农民群众腰包鼓起来了,城镇化才有后续动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绿色银行’的‘生态红利’,走生态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该镇党委书记兰洪贵如是说。

生态兴镇

哲觉镇多措并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走“生态立镇、生态兴镇、生态富镇”的发展路径,切实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严格占用林地和林地采伐管理,严查毁林开荒、滥砍滥发、私挖乱采、随意放牧、滥捕乱猎和野外用火等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林业指导,努力实现林业资源保护与服务经济发展同向同行。

为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水土资源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确保现有的林地面积不受侵蚀、侵占,管护和维护全镇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将保护生态形成长效机制。通过人代会、群众会等途径向干部群众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并于2014年5月17日哲觉镇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哲觉镇生态修复保护措施》。要求在飞播造林区、封山育林区和人工造林区严禁严禁放牧,严禁挖树桩、严禁采石取土、严禁毁林开荒等非法活动出现,要求在封山育林区、飞播区内的非承包地和30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严格执行《森林采伐许可证》制度,对检举、揭发、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人员予以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生态管护专职队伍建设。在各村安排专职护林员26名,同时成立了7人的镇护林中队,具体负责全镇的植树造林和处理出现的滥砍滥伐、无证运输及毁林、毁草开荒,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保证护林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威宁自治县哲觉镇作为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在“把住绿色门槛,守住生态红线”,筑牢滇黔边界生态屏障,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方面,勾勒了一幅建设“山青、水绿、家富、业兴”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