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乘车非儿戏,提高意识是关键

13.10.2015  17:43

               

 

随着高铁动车的大量开行,现在的火车站站台都是相比以前高出不少的高站台,这样的设计让车厢和站台面齐平,方便旅客的上下车。然而每逢节假日,我们也总能看到类似的新闻:某火车站小孩跌落站台,在各方的帮助下安全获救……。我们在庆幸没有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时,也需要反思发生险情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不少人会吐槽高铁站台的设计不合理,认为不应该留有那么大的缝隙;也有人会吐槽铁路部门的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这些吐槽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分析,这些都不是关键。 关于列车和站台间的缝隙是否过大的问题,铁路部门其实有专业的解释。但即使撇开那些专业术语,我们也不难理解其中的缘由:如果列车和站台的缝隙设计时做得太小,那么列车进站时轻微的晃动就会和站台发生刮擦,从而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和隐患,这显然是不可行的。所以一定的缝隙是安全行车的必要保障,关键是如何做好安全防范。 铁路部门的安全防范工作是否到位了呢?经常坐火车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在站台候车时,会有广播和工作人员反复提醒旅客要站台安全线以内候车,这安全线距离站台边缘差不多有1米的距离,如果大家都能遵守,那跌落站台的险情是不会发生的;但事实上小孩跌落站台的险情还是时有发生,这从侧面说明铁路部门的服务也还有可改进的地方,比如安全警示标识还可以更多更醒目一些,人多的时候站台上也可以适当增加工作人员维持候车秩序,只是这些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的措施似乎也只能从面上强化安全防范,而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 那乘车安全隐患的关键是什么呢?应该说并不是站台和列车之间的缝隙,而是一些旅客安全意识上的“缝隙”。站台上的安全白线是维护旅客安全的生命线,但很多人会认为越过一点又没事,车来了也碰不到,殊不知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很多意外就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特别是那些带着小孩的旅客,尤其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小朋友活泼好动,加上对危险的感知能力有限,这时就需要大人做好照看与监护,确保他们在安全线以内活动,从而预防意外的发生。 安全乘车非儿戏,提高意识是关键。其实不论是上车、下车还是乘车过程,大家如果都能做到有序排队、不推不挤、注意周边和脚下的环境,并且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的引导和管理,相信绝大多数的安全意外都是可以避免的。铁路部门需不断强化安全管理,而广大旅客也要学会填补自身安全意识的“缝隙”,唯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各类险情和事故的发生。(张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