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融合

12.06.2016  16:53

摘要:全市形成了总面积近120万亩的工业原料林基地、中药材基地、茶叶基地、干鲜果品基地,其中精品水果基地66万亩、金刺梨种植面积达20万亩,共涉及果农24.5万人,2015年果农纯收入达13亿元以上。  □胡强

◇ 实践与思考 ◇

安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造林绿化、森林保护、林业经济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做到了植绿、观叶、赏花、品果、富民“五措并举”,走出一条“增绿、增量、增效、增收”的新路子,成功谱写了林业蝶变“三部曲”,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融合。“十二五”时期,中央和省、市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6.26亿元,共完成营造林258.83万亩,是“十一五”时期的2.55倍。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7%,较2010年增加9个百分点;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4.53亿元,较2010年增加3.27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1%、绿地率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平方米/人。

厚植“林业容量

安顺举全市之力,聚集各方力量精准加速地向石山半石山地的林业生态战场集结。2015年,全市共完成营造林123.2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7.12万亩,封山育林46.14万亩),森林面积达639.44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519.63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三个同步增长。同时,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667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507平方公里。

2014年至2015年,安顺市连续两年召开了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市林业工作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确保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目标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造林绿化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及资金保障,以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全市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高位推动,林业系统狠抓落实,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良好林业工作局面。

安顺市各级党委、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干部群众义务植树,在全市上下掀起了造林绿化的热潮;还特别组织了十万民兵在最难啃硬质山区进行植树造林;并且通过以实施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为带动,扎实有效地抓好县乡村造林和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如绿色生态修复的“西秀模式”。2013年,西秀区森林覆盖率仅35.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2015年,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总投资超过5亿元(政府与社会资本方投资比例为2:8),采取PPP模式对可造林石山地实施造林绿化,2015年底,西秀区森林覆盖率达48%;又如退耕还林的“紫云速度”,紫云自治县用一个冬春的时间,圆满完成了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实现了“十三五”的开门红。

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推进森林防火“村为主”管理,强化林木采伐流通监管、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强化生态公益林管理。“十二五”以来,共查处了各类林业违法案件1449起,查破率99.04%;森林火灾受害率、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都严格控制在0.7‰、2‰以下,有效避免了森林涂炭森林蒙难。突出湿地保护和建设,修复“城市之肾”。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正式启动,虹山湖获批省级湿地公园,今年3月3日,安顺市黄果树国家公园正式挂牌。

提升“林业实力

安顺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多举措推进经济林、景观林、生态林融合发展及造林、造景、造福三结合,在石旮旯里种上了“摇钱树”。2015年,全市林业一产达21.19亿元、二产达1.56亿元、三产达11.78亿元,实现了林业一产、二产、三产同步增长。

为有力推动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安顺及时出台了《安顺市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不仅为林业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更为其注入了不竭动力。安顺市3家获得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省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林业龙头企业10家,涉林农民专业合作社227家。

全市形成了总面积近120万亩的工业原料林基地、中药材基地、茶叶基地、干鲜果品基地,其中精品水果基地66万亩、金刺梨种植面积达20万亩,共涉及果农24.5万人,2015年果农纯收入达13亿元以上。

安顺果子(李子、梨子、桃子、金刺梨)、橡子、花椒子、无患子、山苍子等林业五子登科,成为黔中光耀。安顺金刺梨“安富一号”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普定县冰脆李注册了“夜郎”商标,紫云自治县打造2万余亩山苍子基地,镇宁自治县打造10万亩无患子基地,关岭自治县“板贵花椒”和“格凸河橡籽面”荣获“中国森林食品”称号。

彰显“林业福祉

安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补偿脱贫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累计发放1.8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53亿元,省级财政0.21亿元,市级财政0.11亿元),受益农户达38.74万户,受益人口数达121.35万人。

安顺在大力实施造林绿化的同时,积极利用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造林补贴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用足用好项目资金,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贫困乡村集中,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使生态脱贫精准有效。

安顺探索出了“石漠化治理治穷拔穷根,退耕还林还富还产业”等多种特色经济型治理模式,使石旮旯里的“摇钱树”会同“生态美”迸发出多财林业,助力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如石漠化治理产业“安顺金刺梨”已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金果子”,全市已发展种植达20万亩,年产值逾3亿元;普定县梭筛人凿石挖坑、客土种桃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谱写了“石头开出生态花,岩山结出富裕果”的壮丽凯歌;紫云自治县通过退耕还林经果林经济型治理模式开启了“乡乡有特色、处处是景点、人人可参与”全域旅游新时代;全市山地特色林下经济型治理模式让“红房子、绿鸡蛋”、林药、林菜、林菌产业打通了林业产业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公里”。

安顺推进经济林、景观林、生态林“三林并举”,实施林业“围城”等城市建绿、增绿工程,切实加快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建设,建成20个城区山体公园、小型游园,并对中心城区166座山体进行绿化美化,着力打造生态景观长廊,目的就是要通过多彩林业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秀美新安顺生态旅游业的井喷式增长,从而带动景区周边的贫困农户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