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扶贫路上移民不掉队

23.10.2015  13:44

图为杨盛金正在查看芒果的长势。古宇 摄

    一座水库的修建,可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旅游等方面发挥巨大效益,但同时也会让一部分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成为水淹移民。为了帮助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先后出台多项补贴和帮扶措施,助力移民脱贫致富。

    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普定水电站、董菁、王二河等各大中型水库库区,引入扶贫、移民、水利等各类项目资金,帮助库区移民在围绕水库库岸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了梭筛接桃、坪上冰脆李、打帮四月李、打帮芒果、王二河樱桃等一个个特色产业带,不仅有效地保护库区生态,还带动了移民致富增收。记者从市生态和水库移民局了解到,我市现有引子渡、猫跳河、普定水电站、王二河、董菁、桂家湖、鲁嘎7座大中型水库。截至目前,全市各库区特色农业产业已发展至11万亩,涉及移民4万余人,带动库区周边群众发展15万余人。

    梭筛接桃:新时代的愚公精神

    在普定水电站,曾经有一群失去家园的人,迫不得已后靠石漠荒山,通过开山凿石,客土种桃,向绝地发起挑战,在岩旮旯中求生存,最终把“岩窝窝”变成“金窝窝”,创造了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奇迹。

    这群战天斗地、克难攻坚的新时代“愚公”就是普定县城关镇陈家寨村梭筛组的移民。普定水电站自1991年开始修建后,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靠荒山而居。

    面对满山尽是岩旮旯恶劣生存环境,梭筛移民选择了“不等不靠”、“不访不闹”,克服搬迁的阵痛,在被专家定论为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地方找到了他们的活法:依山岩地形建起石头房子,在岩缝里凿石填土种上了桃树。没有地,就开山凿石,向山要地;岩缝里的泥土太少,就用背篓到垂直距离100多米的山下水库边一背一背地把土背到山上来为桃树补给养分。一背土大概重七八十斤,一个人一天大约能背10个来回。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个带动一群,一群带动一片,梭筛人就凭着这样坚强的意志和韧劲,与天斗、与地斗,创造了绝地求生存的奇迹:撬石凿岩 20万吨,湖岸客土40万方,从几棵桃树发展到5000余亩桃园,现有3700亩进入盛果期,年产鲜桃300万斤,产值1200万元。村民陈龙江家种的5亩桃今年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本该产2万斤桃的只产了1.2万斤。尽管减产,还是有5万元的收入。陈龙江在村里来说,算是小种植户,全村有10多户大户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以上。

    如今的梭筛,成为了全省50个移民示范新村之一,年人均种桃收入达1.5万元以上,遥遥领先于普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完全实现了从贫困村向小康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