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探索“双书记”党建助推农村小康

14.12.2015  12:43

11月26日,安顺市召开全市同步小康第一书记工作现场观摩推进会,深入探索“双书记”农村党建模式,确保全市1007个村全面同步小康目标落实,不让一个村掉队。

  2013年以来,安顺市委在全市实施农村同步小康“四千工程”,把全市1794个行政村合并为1007个村,选派1007名市县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挂任村第一书记,帮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前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美元以上。

  2015年5月,安顺市委遵照中央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任第一书记的新部署,又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成员中重新调整1007名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之前挂任村第一书记的1007人变成帮村书记。全市1007个村每个村有一名帮村书记和村第一书记,“双书记”在农村实现全覆盖,形成安顺农村特色党建品牌,其做法和经验受到省委组织部肯定,吸引了北京市朝阳区、广西自治区防城港市、安徽省滁州市和省内多个市(州)前来参观交流学习。

  “双书记”在安顺农村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助推同步小康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仅今年以来,共协调项目1651个,解决资金2.06亿元,农村面貌呈现较大改观。帮村书记和“第一书记”在村级基层组织发挥了“领头雁”作用,推荐了597名表现优秀的农村青年进入村级班子,发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62名,为村级组织储备了“源头活水”。

  大力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108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实现了转化晋级。帮村书记和“第一书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持续开展消除空壳村行动,截至目前,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规模达1000万元以上的村有1个,500-1000万元的有1个,100-500万元的有50个,10-100万元的有156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帮村书记和“第一书记”还扎根基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功打造了西秀区浪塘村、鲍屯村,平坝区小河湾村、镇宁自治县大寨村、黄果树风景区石头寨村、龙宫风景区桃子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

  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来了“第一书记”后,坚持每周开例会,列出权力清单,落实责任,重大项目实施、低保发放、工程承包、村级规划、村务公开等方面,均由班子集体研究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真正做到把每一分钱用得明白干净。全村实现网格服务,37名党员及村支两委会人员进行分工,划分党员责任田,明确每名党员结对联系10户群众,村里的矛盾纠纷、公共事务都有人管。

  省住建厅派驻西秀区九溪村的“第一书记”吴文武,2014年3月开始驻村,驻村工作结束时,几百个村民自发写了请愿书盖上红手印,要求他留下来再驻一年。九溪村下九组在吴文武的引导、组织下,成立了事务综合管理小组,村民自愿无偿拿出100多亩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钱出钱、没钱出力,自筹资金近10万元,义务投工投劳千余个。事务管理小组动员村民各家各户在房前屋后搞起了“微田园”,现在“微田园”已开满鲜花,村里沿河1公里的步道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

  周齐兵是2011年安顺市移民局派到关岭自治县花江镇莲花村的驻村干部,一次次被群众挽留下来,现在当了村里的“第一书记”。2010年,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驻村的头两个月,他遍访了所有的村民家,走坏了4双鞋,走访了3000余名群众。4年来,莲花村整合项目资金达7238万元,带动村民发展李子2600亩,火龙果4000亩,人均2.5亩。

  11月24日,安顺市在全市下发《帮村书记和第一书记管理办法(暂行)》等“1+6”配套文件,对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会议制度,帮村书记、“第一书记”信访分级约谈制度,在驻村工作中培养使用后备干部,充分发挥帮村书记、“第一书记”作用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作出具体规定,旨在探索农村“双书记”党建模式,让驻村干部真蹲实驻,切实助推农村全面同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