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建设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山旮旯播种致富希望

25.06.2014  15:45

  “回归自然”、“天然药物”正成为现代社会的“新时尚”,而在贵州,中药材回归自然、野外栽培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在抓住这一“新时尚”带来的市场良机的同时,让喀斯特山区正在变身绿色聚宝盆,实现生态保护和生计改善的双赢。

 

  安龙,典型的石漠化地区,正在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石斛仿野生栽培基地。省现代中药材研究所博士后吴明开告诉记者,野外栽培石斛解决了长期以来生态建设与发展生产之间的矛盾。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了环境。

  安龙县钱相乡冗达村距乡政府驻地18公里,共9个组317户1671人,人均耕地不到0.6亩,满山遍野的石旮旯曾经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种植万亩金银花,走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群众增收致富有效路子的基础上,冗达村又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开始推广铁皮石斛种植。

  目前,已建成铁皮石斛种植基地5亩,铁皮石斛种植大棚24个。村里的目标是,着力把铁皮石斛打造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主导产业。

  而安龙县欣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也看中了铁皮石斛的良好发展前景。公司法人张荷轩介绍,公司在安龙县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建立了铁皮石斛“回归原生境”规范化种植基地500余亩。已达到采收标准,流苏石斛年产量10000斤/亩,铁皮石斛年产量80000斤/亩,带动发展周边农户140余户。

  统计显示,贵州目前石斛生产以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流苏石斛(马鞭石斛)为主,整体种植面积已达6万余亩。

  去年开始种植石斛的张大姐告诉记者,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基本上外出务工,现在留在村里的都年纪偏大,而石斛的种植比较简单,田间管理劳动强度也不大。只要移栽一次,石斛就可以连续收益20年以上。

  吴明开告诉记者,如今,贵州农村里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一些家庭劳动力严重缺乏,而不论妇女、儿童还是老年人,只要手脚灵便,都可以从事石斛种植:“石斛一次性种植可采收几十年,是名副其实的‘养老’产业。

    链 接

  以科技创新助推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在全国树立了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互动的典型。

  我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大企业培育、大品种培育、大健康产业链延伸、中药材基地县建设“五大工程”,积极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获得了良好成效。为欠发达地区探索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矛盾、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和推动跨越的机制和模式,提供了典型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