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宗教局致力打造全国宗教界公益慈善实践基地三都自治县纪实

13.07.2016  14:43
  宗教界参与脱贫攻坚的一大创举

  ——国家宗教局致力打造全国宗教界公益慈善实践基地三都自治县纪实

  日前,伴随着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和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长刘晓凯的共同揭牌,“全国宗教界公益慈善实践基地”正式落户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

  三都水族自治县被誉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然而这个美丽得令人心醉的地方,尽管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减贫摘帽”,但时至今日仍有8万余贫困人口,贫困乡镇发生率38.09%,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任务压力大,与全省平均水平有4年左右的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如何才能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脱贫攻坚,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未来五年摆在三都人面前的一道大考。破解这道考题,不仅需要三都人充分发挥自身的“内生动力”,而且还需要“外力帮扶”,内外发力,才有望如期实现小康目标。

  为了打赢水乡大地的脱贫攻坚战役,2015年底,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三都县确定为国家宗教局定点扶贫单位。在2016年初的全国宗教局长会议上,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明确指出:“要支持动员宗教界参与三都县的帮扶工作,使之成为宗教界开展扶贫济困的重要实践基地,发挥示范作用。”号召全国宗教系统共同参与定点帮扶三都工作。

  尽管这是作为中央机关的国家宗教局首次参与地方扶贫工作,但其从一开始,就积极广泛动员全国宗教界,把三都作为全国宗教界开展扶贫济困的重要实践基地来建设,成为了宗教界扶贫济困的一大创举。

  注重顶层设计,为全国宗教界帮扶三都自治县营造良好氛围

  “这是三都各族人民的福音!”谈起国家宗教局率领全国宗教界积极支援三都的脱贫攻坚工作,三都县委书记梁嘉庚激动地说,宗教界在扶贫工作中具有撒豆成兵、聚沙成塔和信仰笃定、行善积德两大优势,有助于助推三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地处月亮山腹地的三都县,总人口3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7%,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7%。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三都的扶贫开发工作至今仍面临有名气无人气、有交通无流通、有资源无资本、有人力无人才的“四有四无”尴尬局面,贫困落后仍然是三都的主要矛盾,脱贫攻坚仍然是三都当前的主要任务。

  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三都,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滞后。梁嘉庚告诉记者,条件好一些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十二五”期间基本上都实现了脱贫,如今全县的绝大部分贫困群众,分散居住在深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全县尚有500余公里的通村油路(水泥路)未实施,1000余公里的通组公路项目未实施,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此外,三都的民生事业欠账也较多。长期以来,三都县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供给严重短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全面小康任务十分艰巨。而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众,在思想观念上的保守,对新理念、新事物、新技术接收能力有限,导致脱贫又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三都严峻的脱贫攻坚任务,自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三都县确定为国家宗教局定点扶贫单位后,国家宗教局就积极行动起来,从调研开始,全面投入到三都的脱贫攻坚战役当中来。

  2015年12月23日,国家宗教局在贵阳召开宗教界参与扶贫济困慰问座谈会,全国性宗教团体、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各省区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宗教工作部门有关负责人及宗教界代表近300人参加会议。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陈宗荣出席会议并作讲话,陈宗荣副局长希望,全国宗教界热心关注、积极参与三都自治县的扶贫工作,齐心协力为三都自治县贫困人口脱贫乃至贵州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贡献。

  2015年12月24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陈宗荣带队赴三都县调研对接定点扶贫工作,并一同带来了两名干部到三都挂职。在当日举行的座谈会上,各全国性宗教团体、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和两位地方宗教界代表作了发言。大家表示,高度重视三都县脱贫攻坚工作,会发挥各自优势,力所能及地开展一些扶贫济困活动,为三都县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做出积极贡献。大家围绕如何编制项目、怎样使三都的脱贫需求与宗教界的优势实现更好对接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这次我们邀请宗教界代表参加考察和对接,目的就是希望能发挥宗教界的优势,积极参与三都县脱贫济困工作,希望三都县进一步细化扶贫项目,使之更加详细、具体,更有针对性。”陈宗荣表示,国家宗教局将按照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的要求,协助三都县制定好扶贫工作规划,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力所能及地实施扶贫项目,尽最大努力做好定点扶贫工作。

  “帮扶三都县,就是帮扶一个少数民族。三都县脱贫,就是一个少数民族脱贫。”在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看来,定点帮扶全国水族同胞大本营、聚集区的三都,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要求。

  围绕把三都县建成全国宗教界开展扶贫济困重要实践基地这一要求,国家宗教局制定了《定点扶贫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时间跨度为五年,贯穿“十三五”始终。

  《规划》把稳定解决三都县贫困人口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精准帮扶与科学发展相统筹,整合宗教工作部门和宗教界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困难,着力培育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经济开放水平,推动三都县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规划》从工作进度上进行了具体要求,在工作原则上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工作任务上作了精心安排,在组织保障上作出了具体部署。

  “国家宗教局在帮扶三都方面,一开始就注重顶层设计。从《规划》中可以看出,国家宗教局是真心实意、用心用情帮扶三都脱贫攻坚的。”省民宗委主任吴军说。

  为了配合国家宗教局定点帮扶三都自治县工作,在宗教界参与扶贫济困座谈会上,省民宗委表示,每年要做到“三个一”,即安排一名干部到三都自治县挂职、安排100万元资金、全省性宗教团体每年到三都实施一个扶贫济困项目。

  在国家宗教局的高度重视下,贵州省上下对帮扶三都早日实现脱贫攻坚也十分重视,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黔南州民宗委等均给予积极支持,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州共同帮扶三都的良好氛围。

  聚沙成塔,全国五大宗教联手助力三都脱贫攻坚

  “积极发动全国宗教界参与三都县的帮扶工作,支持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发挥优势,选准项目,整合资源,聚沙成塔,提高系统化、组织化和科学化水平,动员各地宗教界和宗教慈善组织在三都县力所能及地实施慈善项目,合力把国家宗教局帮扶三都脱贫攻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使三都县成为宗教界开展扶贫济困的重要实践基地,发挥示范作用。”王作安局长说。

  到三都半年来,李云华跑遍了全县所有的乡镇和三分之一的村寨。为尽快熟悉情况,她放弃了春节回北京与家人团聚,利用难得的“自主”时间走村串寨,了解民情,被称为“北京来的水家姑妹”。在参与三都脱贫攻坚的这场战役里,她把自己当作一名“前线哨兵”,挽起袖子、俯下身子、脱下鞋子,全身心投入到体察水乡大地民情当中去,她要把这里的贫困状况搞清楚,然后把来自全国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善款,帮扶到最需要帮助的百姓手上。

  李云华现挂职三都县委副书记、周覃镇党工委书记、县脱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虽然是挂职,但她深感身上担子的沉重。来三都之前,她是国家宗教局办公室信息处处长。

  她用“从未谋面的远方”进行诗意描述。但当半年前踏入水乡大地,除了这里厚重的民族文化,以及美丽的山水,还有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就像国家宗教局首次参与地方扶贫,李云华也是首次涉足地方的帮扶工作。

  没有资金、没有项目,如何才能开展好对三都的帮扶工作?国家宗教局的领导班子在思考,被委以重任奔赴一线的李云华也在思考。

  在李云华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张“三都水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作战图”,而她本人,就是三都“七大战区”里周覃新区的“指挥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她时而指着新区里,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同时作为赴三都帮扶的挂帮负责人,除了周覃新区,李云华还得把目光着眼全县,把帮扶工作安排到这片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国家宗教局虽然不掌握项目、不管资金,但会根据三都县的需求,从纵横两条线加强沟通交流,帮助三都县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李云华说,横向上,积极协调中央相关部门,加大对三都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纵向上,加强与贵州省、黔南州民宗部门的沟通磋商,形成国家、省、州三级宗教工作部门共同帮扶三都县的合力,营造各种资源向三都投入、建设项目向三都倾斜、各方力量向三都脱贫攻坚汇聚的良好局面。

  而在国家宗教局层面,自确定帮扶任务以来,就把发挥宗教界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作为重要内容来加以重视。我国宗教界有着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近年来积极参与社会救助、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为推动我国扶贫开发事业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另一位挂职干部王生才,是国家宗教局政法司政研处处长,除了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外,还担任三河办事处来楼村(现合并为拉揽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从踏上三都那天,他就一头扎进楼来村,与村组干部座谈,逐一走访贫困户,帮助他们找产业、挖穷根。在王生才看来,第一支书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发展村里特色产生、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美化楼来村环境、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等,老百姓期望很大,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脱贫任务时间紧迫,个人能力水平有限,只想在第一支书岗位留下能够看得到的足迹。

  今年春节期间,国家宗教局专门拔出慰问金50000元,委托李云华、王生才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节日的温暖和祝福。

  3月11日,常州市宝林基金会到三都县开展调研,并捐赠周覃新区生态肉鸽养殖基地10万元。

  3月28日,国家宗教局与三都县在京举办扶贫工作培训班,邀请了国家民委、住建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的有关负责同志分别围绕“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的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山区特色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政策项目以及《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解读等主题为培训班授课,并安排了学员在北京实地考察高新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项目和宗教活动场所。三都县党政干部共60余人参加了培训。

  4月11日,江苏省爱德基金会到三都调研后,在三都选取10所村中心学校建立“译林爱心图书室”项目,首期资金6.1万元已到位。

  4月16日,澳门佛教总会到三都调研后达成意向性帮扶协议:在三都设立圆梦助学金100万元,计划连续10年资助考取大学的优秀贫困生;出资20万元修建来楼村卫生室;“十三五”期间每年资助来楼村10户贫困户,每户1000元;为三都县捐赠了一辆工作用车,捐赠20万元作为三都脱贫攻坚道路改善资金。

  今年5月,江苏省宗教局积极响应国宗局号召,率先动员全省宗教界帮扶三都,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参观团到江苏考察。江苏省民委主任、省宗教局局长李国华表示:“江苏宗教界统一思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加强统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增强帮扶三都的责任感、使命感,站在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高度,从发挥宗教界正能量的自身追求出发,积极参与三都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帮助水族人民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6月14日,贵州省宗教界参与大扶贫战略行动启动仪式在贵阳举行。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长刘晓凯在会上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省上下的共同任务,也是宗教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参与‘大扶贫’战略行动作为践行信仰、体现价值的重要途径,作为彰显宗教界优良传统和重要特质的重要平台,作为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举措,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积极作为、善作善为、善作善成。”

  随着“全国宗教界支持三都,贵州宗教界怎么办?”为主题的大讨论的开展,争当三都脱贫攻坚的参与者,不当观望者,统一了贵州宗教界的思想。各宗教团体立足全省脱贫攻坚实际,围绕“五助人间·五教同行”的公益慈善主题,广泛开展“助学、助医、助困、助残、助老”的行为,为全省的脱贫攻坚贡献了宗教界的力量。在省民宗委副主任吴建民的率领下,省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两会5大宗教团体考察组到三都县开展扶贫济困考察工作。在听取关于三都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和有关帮扶需求后,各宗教团体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在教育、卫生医疗、特色种养殖业等方面各选择一个帮扶项目,初步确定了帮扶资金近100万元。

  6月21日至25日,全国第四期宗教慈善培训班在贵阳举行。这是国家宗教局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地方举办慈善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的160名代表参加培训,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搞好全国性宗教团体对三都的帮扶工作。

  6月26日至28日,在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刘晓凯的陪同下,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副局长张彥通率队赴三都水族自治县就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专题调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承真,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元龙,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傅先伟,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涂汉桥等出席。

  “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要求,发挥宗教界在参与扶贫开发方面的积极作用,全力助推三都县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工作目标。”王作安强调,下一步做好三都县的定点帮扶工作,一是要强化责任意识,国家宗教事务局、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和三都县党委政府要履行好各自责任,形成合力帮扶的良好局面。二是要做好引导对接,使帮扶项目更加符合三都县情和脱贫攻坚需要。三是要狠抓项目落实,一方面使贫困群众及早受益,另一方面提振宗教界参与的信心。四是要加强监督管理,制定帮扶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确保资金不出任何问题、项目实施不出任何问题,让帮扶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刘晓凯要求,三都自治县要进一步理清脱贫攻坚的发展思路,抓住国家宗教局和全国宗教界帮扶三都的机遇,研究和提出符合宗教界扶贫济困特点的项目,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宗教界参与脱贫攻坚的路子,把实践基础地建设好、作用发挥好。

  座谈会后,国家宗教事务局、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与三都县政府签署定点帮扶脱贫攻坚协议,并举行“全国宗教界公益慈善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此次协议确定将实施一批扶贫项目,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助学助困等领域,总计投入2009万元。

  善待爱心,“四个一”工作机制保障宗教界慈善开花结果

  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宗教之本,宗教界从事社会公益慈善,有着深刻的信仰基础、悠久的历史传承、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优良的社会信用。乐善好施、慈悲救世是各宗教的优良传统,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道教讲“济同慈爱、济世救人”,伊斯兰教讲“为主道施舍财产”,天主教和基督教讲“作光作盐、荣神益人”,都是宗教慈善精神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

  “广泛动员全国宗教界积极参与三都的帮扶工作,就是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关于‘导’的重要体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李云华说。

  吴建民认为,宗教界扶贫济困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每个项目的实施、每分钱的使用要“善”款“善”用、“善”始“善”终,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取信于宗教界。建设宗教界公益慈善实践基地,对于三都来说是平台,对于宗教界来说是舞台,从项目提出到项目实施再到项目完成,都要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还要有一些机制制度作保障,让宗教界普遍认可实践基地,更多走进实践基地,共同壮大实践基地。

  梁嘉庚告诉记者,为了全面落实好国家宗教局和全国宗教界在三都的帮扶工作,把全国宗教界公益慈善实践基地建设好,我们建立了“四个一”(即一个本子、一个口子、一块牌子、一个班子)工作机制,让大爱善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个本子”就是把三都县的脱贫攻坚和群众发展致富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事项,进行逐项细化分解,形成全县帮扶事项一本小册子,有意帮助水族同胞的宗教团体或宗教界人士,可以从中选择一项或几项进行对口帮扶。“这是我们决胜脱贫攻坚的‘红宝书’,所列出的这些问题解决了,水族同胞实现全面小康就不远了。”梁嘉庚说。

  “一个口子”就是建立统一账户,国家宗教局、全国宗教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水族同胞的帮扶、资助资金统一进入该账户,进行统一存放、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严格监管,不撒胡椒面,不搞大锅饭,确保帮扶资金用到刀刃上,专款专用、取得实效。

  “一块牌子”就是所有资助帮扶项目竣工后,统一加挂“扶贫济困行动”牌子,写明帮扶团体、资助人士及资助金额等信息,让受益群众心怀感恩,铭记这份大爱善举,教育引导人们传递爱、行善举。

  “一个班子”就是三都县组建了一个领导班子,明确一名县委常委专门负责,对接实施监管宗教界资助帮扶项目;实施项目单位组建工作专班、定点专抓,服务和推进项目建设,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按时序保质保量推进建设,建成项目及时向项目资助对象反馈,让出资人满意、放心。

  同时,还定期发布宗教界捐赠情况,通报帮扶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梁嘉庚说,虽然三都“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任务很重,但有国家宗教局和全国宗教界的大力支持,一定能够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役,让水乡大地的百姓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