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定位贫困症结 靶向治疗有效脱贫

24.11.2015  13:4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贵州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而红花岗区作为遵义市的中心城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但全区7个贫困村的存在,给红花岗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增添了不小的压力。

红花岗区城郊农村有7个镇、40个村,认定为重点贫困村的有7个,贫困人口2.1万。面对扶贫开发难题,近5年来,红花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共同扶贫攻坚,仅扶贫开发专项,近5年就累计争取了86个项目,专项资金4643.65万元。经过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红花岗区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区减少贫困人口1.15万人,大大降低了贫困发生率。

据统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9500人。7个重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质的提升,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深入调研 找准症结

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大会和“1+10”文件精神,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日前,红花岗区召开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要在贯彻落实会议、文件精神中找动力,要在落实政策、强化措施上下大力,要在调查研究、制定方案上精准发力,要在增强责任、转变作风上增活力。大力实施“四个一批”,即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确保完成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任务。

在全区上下决战决胜扶贫工作的关键时期,红花岗区扶贫办充分发挥牵头指导作用,不断深入调研,细化研究找出扶贫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制定精准扶贫方案。全区涉及工作的部门组成调研组,从11月5日至8日,深入到7个贫困村调研,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列出项目清单,从如何开展贫困帮扶、如何整合资源项目、如何落实文件精神等方面开展调研,按照“一村一特”的要求,形成调研报告为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提供事实依据。

产业发展不稳,农民增收途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村劳动力匮乏……在深入调研后,分析得出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脱贫难易等情况,为全面摸清搞准扶贫对象基本情况储备了基础信息,也为不断充实扶贫开发数据库,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困难问题和实际需要提供了保障。

吃透政策,深入调研。红花岗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紧紧围绕“精准”这一关键,抓住主要矛盾,因村施策、因户施治,把扶贫资金和项目精准地引导到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精准发力。巷口镇中山村乘着精准扶贫的政策快车,完成道路硬化,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家家通联户路,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精品种植养殖及乡村旅游得到发展,农户实实在在得实惠增收入,由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500元至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实现了贫困村脱贫。

创新突破 精准帮扶

确保扶贫措施精准,首先要保证扶贫对象的精准。

红花岗区对全区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实行精细化管理,做到档案卡、手册、信息录入“三个完全一致”,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户、贫困村的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确定帮扶措施,实施动态管理。同时,建立电子信息系统,实现对扶贫对象的全面监测,完善扶贫与脱贫评估体系,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全区已完成7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信息的识别、上报和信息录入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等工作,为精准扶贫打牢了基础。

我们的领域在贫困乡村,我们的对象是贫困群众,我们的工作需要走下去、深入进去。”这是红花岗区委、区政府对全区扶贫工作的明确要求。无论是结对帮扶,还是驻村、遍访工作,红花岗区的干部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金鼎山镇板桥村驻村干部孙林入驻后,组织村支“两委”召开了工作会,拟定了脱贫摘帽的计划—将现有的猕猴桃种植作为村里主导产业,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同时针对村内缺水缺路的实际情况,驻村工作组制定方案,明确各成员分工,确立项目包保责任制,由组长负责对接省水利厅,申请资金修缮核桃湾水库,解决6个村民组300余户群众的饮水灌溉问题;来自交通部门的驻村干部主动对接市、区交通局,申请资金硬化15公里组级公路,解决200余户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已到位资金10万元。 

在《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红花岗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红花岗区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实施方案》等具有操作性的文件先后出台的背景下,在全区大力倡导沉下去、办实事、真扶贫的良好氛围中,全区4567户扶贫户均实现了结对帮扶。其中正县(处)级领导帮扶5户,副县(处)级领导帮扶4户,科级领导2—3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结对帮扶、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红花岗区领导干部用双脚丈量民意、用心灵倾听民声,以“六个到村到户”,即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为抓手实施精准扶贫,认认真真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贫困村贫困户办好事实事。

项目带动 助农增收

11月9日,记者来到金鼎山镇板桥村采访时,村民赵克芳一家正其乐融融地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节目。

以前我们家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木屋,根本不敢想象能住进现在这栋两层小楼里。如今在政府帮助下,我们获得项目支持,开始种植红心猕猴桃,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赵克芳乐呵呵地向记者讲述着他家发生的变化。

2013年,金鼎山镇通过调研总结,摸索出了一条帮助贫困村脱贫的道路——种植猕猴桃。猕猴桃既是经济作物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在种植初级产品的基础上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品种升级。“2013年以来,我们村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3000亩,这个冬天估计还会新增2000亩。”板桥村支书李加兵对于村子脱贫摘帽、村民增收致富无比自信:“板桥村海拔水土等条件非常合适种植猕猴桃,整个村子700多户家庭已经有500户以上参与到猕猴桃种植这个项目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按亩产1吨、每公斤7.5元的批发价算,每亩地收入就有3万多元。

在红花岗区还有许多像赵克芳一样的脱贫户,他们大都受益于扶贫项目。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贫困村在建或拟建项目54个,投入资金达11113万元,主要涉及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深溪镇大窝村、清江村建设项目26个,涉及资金2288万元;金鼎山镇后庄村、板桥村、野里村建设项目14个,涉及资金3259万元;海龙镇桂花村建设项目8个,涉及资金5390万元,海龙环湖公路等项目已建设完成;巷口镇中山村建设项目6个,涉及资金174万元。

脱贫项目不仅有水果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建设等也为贫困村脱贫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位于红花岗区东南部的小镇深溪,有2个贫困村——大窝村、清江村。2013年底,2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572元。如何走出一条脱贫路?深溪镇认真总结出了致贫原因并对症下药,在两个村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特色产业建设,通过硬化通组公路、增加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无公害特色蔬菜产业化经营等措施,为两村开辟了一条脱贫路。截至2014年底,两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8933元,村民们享受到了扶贫开发带来的红利。

持续发力 全力攻坚

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清除障碍、夯实基础。”红花岗区委书记姜灵春在全区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上铿锵有力的话语,激起了全区干部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热情。

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不能骄傲,仍要看到差距和不足,继续寻找新的路子,确保全区7个贫困村整体摘帽。”红花岗区扶贫办负责人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为做好2016年度“整村推进,精准扶贫”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红花岗区立足于贫困村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继续完善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和项目实施的年度计划。区扶贫办针对贫困村治贫的原因及现状,将项目和资金进行倾斜,相互配合、整体打包,形成组合拳,并按照“六个到村到户”要求,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扶贫开发工作。

项目申请来了,落地是关键。下一步,红花岗区将认真核实已申请到位的扶贫项目,并督促其落地实施,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计划。同时,各个镇还要继续完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电子信息平台以及纸质档案归档工作。最终要按照贫困村出列“一降一达一超”(即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每年下降4.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数的60%以上,当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的标准,实现全体贫困村出列。

扶贫开发关系民生和稳定,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源。红花岗区以决战决胜的态度,全面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到2017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达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赶超全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控制全区农村贫困发生率在5%以内,并推动扶贫和社保两项制度全覆盖,全面实现整体脱贫。

记者手记

扶贫开发任重而道远,它关系社会稳定与民生幸福,因此消除贫困不是领导政绩,而是实实在在为民谋福祉,造福一方百姓。红花岗区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大力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把百姓情怀融入日常工作,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为红花岗区营造了健康有序的发展氛围,助力红花岗区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