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中央部门单位群体性腐败问题严重

26.06.2014  09:29

审计署25日发布审计公告,公布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38个中央部门单位201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审计发现,仍有一些部门及所属单位没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三公”经费超标、违规盖楼和办公用房超标、动用财政资金发“福利”等违反财经制度规定现象仍是主要问题。

群体性腐败问题严重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属广电设计院及下属监理公司使用虚假发票报销发放职工奖金、支付职工赴国内外休息疗养费用等共计3034.04万元

本次审计暴露出群体性腐败问题严重等突出特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仍然突出,反映出一些单位和个人法纪意识淡薄,责任追究和处罚也不到位。

如,住房城乡建设部所属信息中心的13名党员领导干部2000年以来在企业投资入股、兼职或兼职取酬,领取股东分红和劳务费共计73.28万元;交通运输部所属公路所下属公司购买78.5万元的购物卡发放给公路所部分职工;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和武汉分行无依据发放奖金补贴或违规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等共计129.31万元;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属广电设计院及下属监理公司使用虚假发票报销发放职工奖金、支付职工赴国内外休息疗养费用等共计3034.04万元;社保基金会以职工福利费的名义违规发放实物津贴补贴152.07万元;民航局所属空管局以职工疗养名义安排178名在职职工旅游,支出142.4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对此表示,这些问题暴露出,一些部门的领导干部对中央精神和文件要求太随意,违规做法太大胆,部门监管太松弛。单位领导对中央反四风、八项规定等相关政策规定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认为一些小毛病无所谓,执行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中央部门必须要加强财务监管,监管必须到位、不留死角、不留缺口,如果不监管,肯定会出问题。

实权部门是违规“重灾区

教育部部本级和所属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等4家单位扩大范围列支与项目无关支出,涉及金额共计23817.02万元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4日受国务院委托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相关审计报告时表示,案件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权或审批权集中、掌握重要国有资产资源的部门和单位。25日审计署公布的相关部门审计报告进一步显示了违规细节。

如,2013年公安部部本级支付承办单位的培训费超出实际支出334.68万元;部本级及所属物证中心使用不合规票据报销费用350.91万元;教育部部本级和所属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等4家单位扩大范围列支与项目无关支出,涉及金额共计23817.02万元;科技部部本级2013年未经财政部批准自行将3个项目预算共计2.2亿元细化并下达给所属单位;国资委委本级2013年19个出国团组由中央企业等其他单位承担费用434.02万元,其中17个培训团组超标准列支出国费152.37万元;30个所属单位无预算或超预算列支出国费766.30万元。

目前对权力部门的监督仍显不足。”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这就好比一只鸡,谁都想撒把米。表面上看,大家争的是对鸡的喂养权,实际上争的是资金分配权,背后则是谁也不愿放手的部门利益。

下属单位背靠“大树”牟私利

卫生计生委主管的中华医学会等33个社会组织和医管所等9个所属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力,采取违规收费、未经批准开展评比表彰、有偿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共计177893.54万元

这次审计还显示,一些中央部门主管的社会组织和所属单位依托行政资源不当牟利。

如,发展改革委所属价格认证中心以办培训班的形式,违规开展价格评估专业人员资格认证,收取培训费183.52万元;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应急中心未经批准举办评比活动,收取评审费49.51万元;卫生计生委主管的中华医学会等33个社会组织和医管所等9个所属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力,采取违规收费、未经批准开展评比表彰、有偿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共计177893.54万元。

许光建提出,一要加强主要领导一把手的教育和处理,只有一把手认识到位,才能起到更明显作用。这也会让社会公众看到中央惩治腐败、加强财经纪律的管理的决心。二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把问责落到实处。

专家还建议,中央部门所属单位问题多,因此需要尽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使政府与主管社会组织脱钩到位。一些部门权力过于大,就需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该放的权尽可能放给市场。“三公”经费掌控不严,就需要规范相关审批程序,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从严控制支出规模和列支渠道。

新华社记者 董峻 高敬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新华时评

审计不能陷入“拉锯战

类似的问题,年年审,年年犯,屡审屡犯,屡犯屡审,审计工作好像陷入了‘拉锯战’,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怪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分组审议审计工作报告时,一些与会人员发出这样的疑问。

翻开今年审计工作报告,除少数新问题外,更多的是“老面孔”——乱建楼堂馆所属于顶风违规,财政资金闲置的事提了好几年,违规放贷不知放倒了多少领导干部……同一部门在同一问题上一犯再犯,不同部门被查出的问题又何其相似。

对于屡审屡犯,审计机关的决心历来很大:你屡审屡犯,我就屡犯屡审。然而,审计机关揭示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后,被审计部门口头上“高度重视,积极整改”,但却是改完再犯、边改边犯。看似你一拳来我一脚,可谁也奈何不得谁。

审计陷入“拉锯战”,背后是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制观念淡漠,心存侥幸;是一些部门权力过大,利益太多;也是问责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太低,体制有障碍、制度有漏洞造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屡审屡犯仅靠屡犯屡审是远远不够的,走出“拉锯战”必须拿出“撒手锏”。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对于审计机关来说,加大审计查出问题的公开力度,是提高审计权威性、公信力的一大利器。对审计发现的违规问题不留情面、点名道姓,既能让违规者出一身汗,不敢再犯,也能让其他部门单位照照镜子,不敢效尤。

治疗屡审屡犯“顽疾”,绝不是审计机关一个人的战斗。各级人大要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的监督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违规部门单位和个人的问责力度;同时,还要以审计“倒逼”改革,通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使部门权力得到有效制约,使预算决算更加完整准确,使财权事权相互匹配,从而形成一个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愿违规的良好机制。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陈菲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