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西安的巨变呼唤我回家

07.04.2015  07:45

■记者张端

我收到的人生最美好的生日礼物是——回家,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2011年5月9日,是陈圣40岁生日,也是他作为香港居民生活的最后一天。2004年,在旁人艳羡的目光中陈圣入籍香港,7年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叹与讶异的决定,离港回陕,成功申请西安户籍。兜兜转转,陈圣又一次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西安人”,也成为了西北五省区从香港申请回内地定居的第一人。

出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九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正吹遍大江南北,也吹暖了西安小伙儿一颗不安分的心。刚刚从技校毕业的陈圣不甘心在国营工厂做一个吃“大锅饭”的工人,趁着暑假独自跑到西安协和酒店去打工。“那时候中外合资的协和酒店就相当于现在的五星级豪华宾馆,里面的一切对我这个在工厂大院长大的愣头碎娃来讲都那么新奇、那么先进!”酒店的高级管理人员大多是香港人,说着流利的英语、穿着笔挺的西装,再看看大院的小伙伴们,操一口浓郁的西北方言、披一身单调的工作服,强烈的对比让陈圣感到胸闷气短,第一次为自己是个“陕西愣娃”感到一丝不自在的自卑和尴尬。

更让他敬佩的是香港人有一套高效科学的管理制度,奖罚分明、竞争充分,“这一切就像在眼前开了一扇窗口,让我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东西,也看到了我们当年内陆城市发展的不足。”年轻的陈圣暗下决心,有朝一日要走出西安,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1998年,一个女孩的出现改变了陈圣的生活。他在工作中认识了曾在法国留学当时也在西安工作的香港姑娘张榕,两个年轻人一见倾心,一场跨越千里的爱情在内陆开花结果。不久,两人在西安登记结婚。婚后,陈圣开始频繁往返于西安与香港,2004年正式申请夫妻团聚随迁香港,获得香港身份证。陈圣背负着年轻时的梦想,在曾经向往的魅力之都感受着不一样的生活。

最敬佩香港人的勤奋与努力

九十年代末初到香港,语言交流成了陈圣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那时候大陆和香港贫富差距还比较明显,香港人不太了解内地,说普通话的人很少,他们对西安的印象很模糊,只知道内地有兵马俑,却不知道兵马俑在西安。”陈圣跟周围人提到自己来自陕西西安,香港人经常一脸茫然,甚至问出“你在西安要骑骆驼上班吗?”这样可笑的问题。

不过还没等陈圣学会粤语,香港人已经学会讲普通话了。“香港人很有经济头脑,看到内地经济发展这么迅速,再加上中央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无私地向香港伸出援手,都让港人对大陆和大陆人的看法有了明显的改变。”国家的扶持政策给香港人到内地投资吃了定心丸。2000年以后,来内地投资的港商越来越多,陈圣也因为曾经的大陆人身份而得到了港陆两边朋友的充分信任,在香港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观察到,最近几年来内地的港人身份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前是来内地投资做项目的港商多,现在是到内地谋求职业发展的优秀年轻人多了。”归根结底,是内地的经济环境极大地改善,“以前是大陆人到香港去打工,现在是香港人到内地来打工。

说起在香港居住生活的经历,陈圣最敬佩的是香港人的勤奋与努力,“在香港,你看不到偷懒的人,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的工作和拼搏。”高频的工作节奏让陈圣学到了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经商技巧,但内心深处却对家乡的文化、家乡的人越来越怀恋。“港陆文化一直在融合,但有些打上深刻地域印记的性格特点是深入骨髓的。比如西北人天生豪爽、热情,喜欢呼朋引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港人独立、淡然的人际交往习惯也有着深厚的根基。”文化氛围不同也形成了陈圣家庭里的独特风格,至今,“在我家的餐桌上,我用筷子吃中餐,我太太用刀叉吃西餐。”但也恰恰是这种和而不同、彼此尊重的基本信念支撑起一个美满的家庭,支撑起内地和香港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睿智格局。

家乡西安巨变萌生回家念头

2010年前后,陈圣再次回到西安,竟然有点不认识这就是他生于斯的故乡: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西安彻底甩掉了陈圣印象中的乡土气息,摇身变成了一个散发着国际范儿的大都市。正是看到家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陈圣萌生了“回家”的念头。

2011年,陈圣撤销香港户籍,正式申请回西安居住。“我到西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申请西安户口,窗口工作人员一下子愣了,说从没有过从香港回西安居住的先例,要咨询省上的政策。”随后的几个月,出入境的工作人员一直主动细心地为陈圣申请报告、解读政策、办理手续……因为是西北第一例,办理过程相对繁琐,但陈圣内心却感到温暖与舒心,“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态度和蔼,真的让我感到踏实。西安不光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好了,民生服务的软环境也这么到位。

在陈圣看来,“回家”的决定是最正确的选择,“西安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完全不担心经商的投资环境。城市建设越来越美,出门就有公园、有绿地。交通旅游也顺畅,护照越来越‘硬邦’,去哪儿都方便。做西安人是真心感到光荣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