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尔:加快小城镇建设 精心演绎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

25.09.2014  19:40

打造活力小镇 建设美丽乡村

精心演绎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

——在第三届贵州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18日,根据录音整理)

陈 敏 尔

    同志们:

    本次大会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系统总结两年来贵州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成绩和经验。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贵州省第二次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今天上午,大家参观了西秀区旧州镇及浪塘村、平坝县夏云镇、普定县白岩镇,实地感受了小镇的活力,看到了乡村的美丽。会前,又观看了贵州省小城镇宣传片、安顺市小城镇宣传片、仁怀市茅台镇宣传片。总体上,大会看点很多、亮点纷呈,其中有四点给大家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一是看到了产城互动的好典型。旧州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在万绿城城市综合体建立特色产品直供基地,实现示范小城镇订单式生产,城市综合体链条式销售,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已在近30个示范小城镇逐步推广。这是“5个100工程”融合发展的典型,值得借鉴学习。二是看到了美丽乡村的升级版。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与清华大学城市研究所深度合作,吴良镛院士亲自指导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在浪塘村打造的升级版“微田园”,既有房前屋后的田园风光,又有生态节能的停车场,还有人工湿地型的污水处理设施,更有功能完善的乡村旅馆,充分保留了乡村生态田园和农家情趣,让乡村既保持开敞的空间、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又具有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看到了城镇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白岩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服务业大项目为支撑,促进产城互动。占地面积约350亩的贵州黔中福达汽车城,集成了汽车销售、检测、展销及相关产业配套服务功能,预计全部建成可解决周边1000人以上的就业,这样的项目在一些县城都是数一数二的。四是看到了深化改革的新动作。今年7月16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文件,赋予试点镇(乡)195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短短两个月,部分改革政策就落地生根,在夏云镇、旧州镇、白岩镇便民服务中心,很多证照办理一步到位,老百姓不必再往返县城,尝到了小城镇发展的甜头。可以说,这些观摩点是贵州省小城镇两年来建设发展的代表、缩影,集中展现了示范小城镇由小到大、由内而外的蜕变。

    本届大会以“活力小镇•美丽乡村”为主题,这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继去年主打“绿色小镇”主题之后,对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理念的又一次提升,目的是进一步发挥小城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把示范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下面,围绕小城镇改革发展,我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凝聚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想共识

    2012年8月第一届贵州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100个示范小城镇为引领,带动贵州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集聚功能显著提升。小城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集聚人口。两年多来,各地始终把小城镇作为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乡镇整合归并,千方百计推动小城镇人口集聚。贵州省撤并乡镇267个,撤乡设镇104个,撤镇(乡)设街道办事处61个;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3万公顷,新增城镇人口64万人,带动贵州省城镇化率提升1.73个百分点。其中,100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11万人,占贵州省小城镇转移农村人口的17%。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近几年,贵州省大的通道、大的网络逐步完善,但通村达户问题尚未很好解决。我们抓示范小城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就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扩大覆盖面、惠及面。两年多来,各地始终把提高承载能力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切实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贵州省小城镇完成项目建设投资3000亿元,建成城镇道路总长度约8000公里,供水普及率、人均住宅面积等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100个示范小城镇完成投资540亿元,占贵州省小城镇项目建设投资的18%。

    三是镇域经济实力显著提高。镇域经济实力,一个看产业企业发展,一个看财政收入。两年多来,各地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切实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镇域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小老虎”。贵州省小城镇财政总收入达330亿元,注册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达24万家。其中,100个示范小城镇财政总收入80亿元,占贵州省小城镇财政收入的24%,财政总收入上亿元的14个镇全部为示范小城镇。

    四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发挥。小城镇上连县城,下连乡村,是城乡统筹的结合部、融合点。两年多来,各地把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拉动内需的重要载体,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作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贵州省已有1万个村庄编制了专项规划,占全部村庄比例的54%,9000多个村庄实现了集中供水,4000多个村庄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农民人均住宅面积达26.7平方米,硬化村庄道路5万余公里,小城镇已成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星星之火”。

    五是绿色发展意识显著增强。两年多来,各地将绿色理念融入小城镇总体规划、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着力打造一批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地方风物为特色的绿色小镇。特别是抓住最薄弱环节,从完善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切实增强小城镇治污能力。小城镇绿化覆盖面积约1.3万公顷,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1200多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9.5万吨每日。100个示范小城镇全部按照绿色小城镇标准打造,基本建成茅台镇、旧州镇等66个污水或垃圾处理设施,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回顾总结两年多来贵州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实践,可以得出几点经验和启示。

    一是必须把以人为本、道法自然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根本理念。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叫做“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现在要做的是使城市让乡村的人生活更加美好。建设小城镇,既要以城市居民为本,也要以乡村居民为本。“以人为本”,一方面要让居住在乡村里的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要让来到乡村旅游的人们感到舒适、快乐,受到教育、陶冶。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把吃、住、行、游、娱、购等各种配套服务提供好、建设好。“道法自然”,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贵州真山真水处处有,乡音乡愁时时有。农民生活必须走向现代化,但传统文化、耕读文明、田园生活一定要保留下来。

    二是必须把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等文件,制定了示范小城镇机构编制、教育、住房等近20项配套改革措施,将195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试点镇(乡)。各地要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与时俱进地深化小城镇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通过开放引进生产力。

    三是必须把产城互动、镇村联动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现实路径。没有产业,城市就会“空心化”。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地都十分注重产城共建共荣,依托自身特色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尤其是将100个示范小城镇作为其他“4个100工程”的重要载体,作为产、城、景融合发展的汇聚点,龙岗镇等40个示范小城镇与农业园区,青岩镇等31个示范小城镇与旅游景区,柏果镇等31个示范小城镇与工业园区,旧州镇等32个示范小城镇与城市综合体实现了互动融合,让示范小城镇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明年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在黔西南州召开,兴义市紧靠万峰林,要突出产城景互动。

    四是必须把搞点示范、典型引路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有效方法。以点带面是重要的工作方法,非常管用。201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重点扶持100个示范小城镇,打造县城次中心和区域中心。这既是形势所需,也是规律所系。今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7部委联合公布了全国3675个重点镇的名单,贵州省136个小城镇位列其中,较2004年名单增加了75个,其中,89个为示范小城镇,充分印证了这一决策正确有效。各地要系统地总结示范小城镇建设的有益探索,更加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辖区内小城镇建设,形成可复制、易施行的“贵州经验”。

    实践充分证明,小城镇建设完全符合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完全符合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完全符合贵州省山地城镇发展实际,是守住两条底线、实施两大战略的正确选择,是促进城乡统筹的大事业。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深化认识,从推进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