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家为大家——陪“天眼”感受“家”的味道

16.02.2018  20:48

    新华社贵阳2月15日电  题:舍小家为大家——陪“天眼”感受“”的味道

    新华社记者齐健

    除夕中午,一条贵州大窝凼与北京的视频连线牵动着两个家庭:一边是天眼工程调试组的副研究员钱磊和父母,一边是他的妻子、岳父母和半岁的女儿。

    春节期间,作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天眼工程值班工作人员,钱磊肩负着监测望远镜状态和持续做好望远镜观测的任务。舍弃大家庭的第一次团圆,他选择守望星空遥寄对亲人的思念。

    “男儿志在四方,在哪都是家。”他说。

    36岁的钱磊经历了35个春节,前34个都在老家春城昆明度过。

  “每次回家过年,一闻到八宝饭和米糕的味道,就闻到了家的味道。”钱磊说,昆明的家给他格外温暖的感觉,因为天气好,除了跟亲戚朋友聚会,还会一起出去旅游。

    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毕业后,钱磊加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团队,在这个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里负责科研,通过观测研究脉冲星、中性氢等揭示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谜。

    “春节期间的观测任务并不复杂,但必须有人值守,因为这么大的科研设备,每天都要产生运行费用,如果不观测将是损失和浪费。”钱磊说。

    父母在的地方,那是叫家的地方。游子不能似归巢的乳燕飞回父母身边,父母就不远千里奔赴大山深处。

    为了儿子的第35个春节不孤单,钱磊74岁的父亲和66岁的母亲来到了天眼所在的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为了让值班的科研人员过一个热闹团圆的春节,国家天文台特批他们的家人来到驻地生活区。

    “一辈子能在这么个大工程干活不容易了。”钱磊的父亲是一位老工程师,在儿子面前很少开口的他,亲眼看到偌大的望远镜后感叹。

    钱磊告诉父亲,天眼一出手,就发现了一批脉冲星,还把中国人用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的研究推到了世界前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回到通讯方式极度落后的唐代,我们才可以体会诗人戴叔伦除夕夜远离家乡那无奈的酸楚。而今天通过互联网视频连线,首都和西部大山相隔万里的两个小家庭如影随形,大家庭因新生命的降生充满生机。

    “亲爱的,我昨天梦见你跟女儿了。过年我也不能帮你分担,只好一个劲儿给女儿买书。”钱磊通过视频连线对妻子说。

    比漂泊的游子幸运,钱磊回到梦的故园,感受家温暖的味道。小时候,家里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成了钱磊的天文学启蒙教材。今天,他把对女儿的爱和期望也寄托在书里。

    在广东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调试进入最后冲刺。“悟空”“墨子”“天宫”“慧眼”卫星、量子计算机等重点项目都有专人值守。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有上千名科研工作者放弃休假坚守岗位。

    “跟各行各业舍小家为大家的人相比,我们做的算不了什么。”钱磊说,除夕完成两颗脉冲星和仙女座大星云的观测任务后,单位安排值班的同事聚餐,几个小家庭组成几十人的大家庭,热闹非凡。

    在天眼团队的大家庭里,钱磊能体会到家的味道远不止八宝饭和米糕,也不止于短暂的分离或团聚,更在于坚守科研一线获得的成果,在于四面八方扎根深山的天文人的强国梦。

[责任编辑: 吴雨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