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的“小石头”将赴西班牙 追寻他的足球梦

01.06.2015  13:58

每天放学后,陈晨蓁杨都会到球场训练,常规训练结束后,自己还会加练。

陈晨蓁杨练习头球。

这或许是陈晨蓁杨在国内度过的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了。

三个月后,陈晨蓁杨就将搭乘飞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飞机,进入欧洲豪门马德里竞技俱乐部。这里曾经培养出了诸如劳尔、托雷斯、阿奎罗等如雷贯耳的世界顶级球星,年仅11岁的陈晨蓁杨也将在这里追寻他的足球梦。

成名的烦恼

这些天,小小年纪的陈晨蓁杨俨然成了这个城市的小明星,他也初尝了成名带给他的快乐和烦恼。

5月19日,本报以《贵阳小子足球天才》为题,报道了陈晨蓁杨的故事。之后,多家媒体的持续跟进,让孩子和家长都有些措手不及。走在校园中,不时有其他班的学生特意跑来看他:“看,这就是我们学校的球星!”学校的贴吧里,陈晨蓁杨也是大家热议的对象,甚至还有外校的女生来打听这个小帅哥的微信号。

在马德里竞技的贴吧里,全国各地的马竞球迷对于这个来自贵阳的足球小子,也纷纷表达了期待和祝福,希望他早日披上“床单军团”的战袍,踏上卡尔德隆球场的草坪。

由于陈晨蓁杨的父母是威宁人,甚至还有贵阳和威宁两地的网友在网上对其展开“争夺战”。无论如何,这个孩子已经承载了许多贵州球迷的梦想。

有压力,就有动力。”每天放学后,陈晨蓁杨都会去球场训练,常规训练结束后,他还会加练。孩子的淡定和懂事,让家长颇为宽心。对于媒体的关注,陈晨蓁杨的父母看得很淡。毕竟这只是第一步,未来谁也说不清楚,只希望孩子踏踏实实地踢下去,一切水到渠成。

回顾成名路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小球星的成名路吧!发现陈晨蓁杨,纯属意外。在实验二小的一场云岩区校园足球赛中,代表主队参赛的陈晨蓁杨一上场就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带球过人、秒传队友、背身接球、果断射门……上场不到10分钟,这个虎头虎脑的小球员就打入6个进球。

也许是为了保留实力,也许是为了给兄弟学校留点面子,上半场未结束,陈晨蓁杨就被换下了。

这个孩子是谁? 完全可以踢职业了!”在场的外校教练和家长纷纷打听这个速度和技术兼具的小球员。在该校教练刘修颖的介绍下,记者得知,这个孩子有一个形象的外号——小石头,并且他已经入选U12国少队,即将留洋马德里竞技队。于是,便有了5月19日那篇颇具轰动效应的报道。

就在采访期间,几名站在场边的重庆人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场上的小石头。他们是重庆育才中学的足球特长生招生小组,今年,这所国内知名的名校开始发展足球项目,正在全国各地搜寻足球苗子。所有费用全免,只要踢得好,优先推送给清华北大的特招生……然而,这样的条件对于小石头来说已经没了吸引力,他的心早已飞往欧洲大陆。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尽管距离成为职业球员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小石头目前的成绩已是“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有力佐证。

三岁开始得到足球启蒙,就读传统足球特色学校,接受专业系统的训练。尽管年纪尚幼,但小石头连喜欢的球星都不随大流,他的偶像为智利球员桑切斯,理由很简单:其特点和自己相似。

要知道,在许多球迷张口闭口C罗梅西的今天,即便是一些成人球迷,对桑切斯这名球员恐怕都有些陌生。而这一切,得益于球迷父亲和教练的长期熏陶和指导。

留洋西班牙并非父母安排,而是自己一场场踢出来的。言谈举止中,这个孩子有着有别于同龄人的成熟冷静,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如今的小石头,已经抛弃了曾经挚爱的皇家马德里,将自己的最爱球队改为自己未来的母队——马德里竞技,“因为皇马是马竞的同城死敌,这是我作为一名球员最基本的忠诚。”陈晨蓁杨说。

含金量不容置疑

在中国足协最新发布的2015万达“中国足球希望之星”选秀最终入围的50人大名单中,小石头的名字赫然在列,位于第二。这意味着,小石头是从全国各家俱乐部和学校推送的数千名适龄小球员的层层选拔中,以全国第二名的身份脱颖而出的。

对于这次选秀的含金量,记者咨询了《足球之夜》著名记者王涛。王涛透露,长期以来,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往往充斥着金钱和人情。但这次选秀是由马德里竞技方面的六名青训专家全权负责,中方只负责组织推送小球员,绝不允许参与球员名单的确定。这项足球洋务运动已经开展了四年,之前的三届留洋球员,无论是足球技术、西班牙语还是文化课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进入俱乐部各年龄段的梯队。

随着万达集团入股马德里竞技,中方在俱乐部的话语权亦愈发重要,对于留洋小球员来说,自然是最好的靠山。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国少队选拔了30名适龄球员,其中有20人就是从这一批留洋马德里竞技的小球员中选拔出来的,小石头也得以入选。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中国足球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今天,只要刻苦训练,小石头这一批球员将会复制甚至超越上世纪90年代的健力宝巴西留洋团,成为中国足球的未来之星。

适逢“六一”儿童节,我们在这里为小石头送上祝福:祝小石头一路顺风,踢出个美好未来!

文/本报首席记者李易霖 图/本报记者杨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