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尔:书写中国梦的多彩贵州新篇章

06.03.2015  19:12

因地制宜抓发展迎难而上奔小康

书写中国梦的多彩贵州新篇章

    贵州是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贫困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列,去年农业增加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民航进出港旅客等指标增幅居全国第一,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41.5%提高到2014年的4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我们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鼓起劲来抓发展促升级、弯下腰来拔穷根惠民生、携起手来干大事创新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书写多彩贵州的精彩篇章。

    因地制宜选择发展重点特色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就没有税收,就谈不上金山银山,也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去年酒、烟、茶、药、食品“五张名片”工业增加值增长22%,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完成项目投资370亿元,新兴产业实现产值增长18.5%。新常态下,我们将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型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重点培育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积极谋划建设全国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丰富“云上贵州”应用内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力争今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大力发展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加快打造以“”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和以“”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大力发展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注重品种、品质、品牌,大力发展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大省。大力发展以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加快“十大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快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大力发展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培育一批建筑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建设一批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因地制宜探索山地新型城镇化道路。近年来,我们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走“摊大饼”的老路,多下“蒸小笼”的功夫,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的示范小城镇,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切实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2011年至今,全省建成区面积扩大42%,城镇化率达到40%、三年提高5个百分点。新常态下,我们将积极探索建设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营造宜业宜居宜游的良好环境。坚持“产、城、景”一体,把产业发展好,把城镇建设好,把风景打造好,让景区成为城镇的花园,城镇成为景区的客厅。坚持“铁、公、机”联动,强化高铁站场、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机场的高效衔接,统筹做好新城与老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交通组织。坚持“山、水、田”融合,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开发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山体的保护和利用,高度重视生态水系建设,加大农田和农耕文化保护力度,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坚持“村、社、园”统筹,大力保护、改造、提升一批村庄,加快建设一批新型社区,抓好多功能园区建设,突出建筑风格风貌,促进城镇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坚持“文、教、医”配套,加快推进城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公共配套服务。

    因地制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突出、最响亮的一张品牌。近年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提出的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科学的开发观、绿色的财富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现在,贵州人民越来越懂得“绿”、爱护“绿”、用好“绿”。贵州近四年连续成功举办国家级国际性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机构,赤水河、乌江流域12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去年,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235平方公里。新常态下,我们将更加牢牢地把“多彩贵州拒绝污染”记在心上、落到实处,加快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产业生态化上作示范,重点实施具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新兴产业项目,统筹推进全省产业、园区生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升级。在环境污染治理上作示范,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湿地保护,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用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两把“利剑”,强化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在生态工程建设上作表率,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林业工程,全面掀起造林绿化高潮,决胜石漠化治理攻坚战。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上做示范,扩大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扩大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推广排污权交易,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因地制宜推进扶贫开发。贵州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扶贫开发是贵州的第一民生工程。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聚焦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加快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2011年至2014年,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26万人。新常态下,我们将深入推进片区扶贫、整体扶贫、党建扶贫、社会扶贫、对口扶贫,重点扶产业发展、扶基础设施、扶民生改善,加快扶贫开发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加快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加快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发动能人创业,引导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创业,支持妇女创业,促进科技人员创业,积极帮助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就业。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大力实施基本普及15年教育计划,抓好中职“百校大战”,让每个孩子既能“有学上”又能“上好学”,决不能让经济困难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抓教育一样下更大决心抓好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标准化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统筹抓好城镇保障性住房、扶贫生态移民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因地制宜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过去一年,我们先后完成99项重大改革任务,实施9个国家级改革试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分别比2011年减少69%和91%,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分别比2013年增长22%和41%。新常态下,我们将强化战略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推进改革,在不折不扣抓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的基础上,从贵州实际出发,紧盯壮大实体经济、扩大投资消费、推进城乡统筹、开放型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6个方面的40项重点任务深化改革。尤其要以更大气力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推向深入,以政府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从严、从实、从优把好改革方案质量关,认真抓好调查、论证、把关三个环节,搞好改革方案设计。聚焦、聚神、聚力狠抓改革措施落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改革的行家里手,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和“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让改革成为贵州发展最持久的动力。坚持改革与法治“两个轮子”一起转,依法推进职能转变,依法规范行政决策,依法严格公正执法,依法强化权力监督,依法实行政务公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因地制宜推动内陆地区开放。贵州要实现后发赶超,除了中央给力、自身努力之外,还必须向外借力,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目前,我省进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规划,与长江经济带各地海关实现通关一体化,与粤桂共建贵广高铁经济带,贵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新落户投资。新常态下,我们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精准对接珠三角,广泛借力成渝经济圈,加强与瑞士、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开放通道建设,注重多向拓展、打通枢纽、联运联营相结合,着力构建综合、立体、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集中力量加快“5个100工程”、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平台建设,提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对外影响、办会水平和综合效益,全力打造一批引领性、集聚性、综合性、全球性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