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黔韵画中乡愁 感悟艺术哲思 感悟艺术本真

07.07.2015  19:47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熟悉胡考的人都称他考兄,这是一种带敬意的亲切。作为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身,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若不厌俗,可以说出他的一长串头衔和荣誉。然而,胡考先生首先是一位谦谦君子,“青山高而望远,白云深而路遥”,自然而然透出大家风范。

难忘乡愁

上世纪70年代末,十年浩劫,百废待兴,上海老字号“朵云轩”约请胡考书写一本字帖,由于供不应需,一版再版,发行量高达150万册;改革开放伊始,胡考赴东瀛游历考察,日本书画界十分仰慕,并由外事部门要人亲自出面约谈,高待遇邀请长期居住或入籍,胡考予以拒绝。

2003年春,胡考与一些书画家、作家、记者去贵州采风,我也忝列其中。第一夜宿省城贵阳,晚饭后大家结伴去游南明河,看夜景中的甲秀楼,却怎么也找不见胡考的身影。那夜胡考很晚才回到住处,问他去哪里了,他说回家看看,当时我很有点纳闷,怎么贵阳也有家?翌日晨起散步,庭园式的云岩宾馆,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胡考告诉我他出生在贵阳,然后语气深沉地讲起了往事。胡考的父亲是著名书法家胡问遂先生,祖籍浙江绍兴,“七·七事变”后为避战乱,举家颠沛流离,历经千难万险,最后在贵阳落下脚来,先后住电台街、北沙巷等地。父亲在小十字开馆,设计制作广告招贴维持生计,随着业务量的扩大,兴办了贵阳时轮印刷厂,即现在的贵阳新华印刷厂前身。1945年胡考在贵阳出生,并度过了少年时代,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父迁居上海。胡考十分感慨地说,记忆中的贵阳很破旧,现在完全变了,大路通衢,高楼林立,好不容易找到儿时的家,可是人去室空,围墙上写着一个“”字。不过小时候栽下的那棵榕树还在,早已长成了枝茂叶繁的大树,那个夜晚,胡考久久地流连在榕树下,孩提时的一幕幕在脑际萦绕,这是他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

山水有黔韵,画中有乡愁。读考兄画作,不乏黔韵乡愁。

家学根基

胡考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在贵阳开蒙学书法,父亲在园里放置一盆用于磨墨的水,限定一星期写完,而且同时要上学。孩童难免贪玩,胡考有次偷偷泼掉一点水,被父亲罚站了一整夜,严厉程度可见一斑。学习书法由临帖开始,逐渐向悟帖转化,从形似层面往神似层面升华,而所谓“”是精神、风范、境界的综合体现。胡问遂经常教导胡考,悟帖先悟人,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要努力做到“人书合一”。良好的家教真传,加之勤学苦练,致胡考早年成名,书法成就得到业内充分肯定,而且为人处世亦有胡问遂的影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恰如他的书法那样,雍容洞达,波动变化,于刚健雄劲之中涵含人性美的精神力量。

书画同源“”在先。中国画技法运用趋于成熟,在宋、元山水画上得以充分表现,显著特征是融入了画家的个人风格。胡考画画师从谢稚柳,并得到刘海粟,来楚生、唐云、陆俨少等名家的指导点拨,多年致力于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功底非常深厚,个性风格鲜明。

变中取道

中国画追求意境,给人以静的感受,而这种意境和静的营造,来自画家长期的积累和深度的思考。临摹前辈作品,方尺间与古人对话,用心灵感悟艺术真谛,将生命、精神和理念植入绘画中;观察自然景状、人间百态,深入细致地去发现“”以外的存在。中国画的发展是在变中取得的,变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变须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变就是去突破、甚至推翻某种成法。观赏胡考的山水画,可以发现其中的变化,以《峡江云涌》为例,画面近端突出部分是险峻的山崖,江水在前山与后山的夹缝间奔涌,形成了云水一天的雄浑气势,宛如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突破了远山近水的传统构图定势。再如《万壑夏云图》,画家别出心裁,截取山峰的上部立面,云雾在挺拔的山谷中缭绕,树丛散落在山脊上,茂密的枝叶染绿了黛色的石壁,四下里弥漫着一种无以言状的寂静,仿佛灵魂找到了归属。《玉关千秋雁连天》又是一种意境,萧瑟秋霜,关山千重,苍茫茫的天空,大雁匆匆南飞。整幅画皆以凝重的墨色渲染,沧桑气息浓烈,让八方游子顿生思归之情。胡考的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敷色十分讲究,层次清晰分明,色彩鲜丽夺目,令人不由自主地怦然心跳。胡考谈创作体会时说,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画家对美都有自己的感悟,没有统一标准,强求一致就是泯灭个性,就不是艺术了。这是有哲理思想的表述,既是艺术的本真,也可以引为做人的原则。

艺术的本真

盛世兴收藏。胡考的字画被众多藏家青睐,历时已久,非今日之功。“老东家”朵云轩多次拍卖胡考的字画,从10万或数10万元起价,场场落槌,无一流拍。还有许多书画爱好者及藏家登门索求,络绎不绝,胡考总是礼貌接待,尽量满足。然而,中国书画原本具有修身养心,陶冶性情的精神内涵,金钱不是唯一的,更不能代表一切。偶尔有暇,胡考会约上几位挚友,清茶一杯,或喝点小酒,开怀畅谈,海阔天空,感悟艺术哲思。